国企改制能否让民族品牌胜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4日 09:09 中国经济时报 | |||||||||
■张魁兴 写下这个题目似乎有点与国资委唱反调,代表国家管理国企的国资委都不操心这个问题,你一个小老百姓操哪门子的心呢?然而,在国企改制中“国退洋进”,民族品牌确实存在全军覆没的可能。
2006年1月,国际资本大鳄凯雷集团(以下简称凯雷)并购徐工集团(曾经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制造”,以下简称徐工)的方案已通过了江苏省国资委审批,商务部和证监会的最终批复通过也指日可待,历时三年的徐工改制将尘埃落定。(2月12日《中国经营报》)一些外资大鳄正在把中国产业的No.1一步步地蚕食。他们的中国意图到底是什么?如果这个问题等到“国退洋进”之后再思考,恐怕连黄瓜菜都凉了。 徐工集团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制造”的名号能否保住,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但是有大量的前车之鉴,证明民族品牌危机四伏。1999年的南孚电池,其碱性电池产销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五并且扩张速度世界第一。但南孚被控股之后,被迫从增长迅速的海外市场退出,如今一半生产线完全闲置。中国感光材料产业支柱之一的民族品牌乐凯胶卷(600135),2003年10月与柯达合资。在整个产业向数码领域转型的背景下,乐凯胶卷近年来的利润和市场份额持续下跌。现在,哈药、哈啤、青啤、华凌管线、华北制药、熊猫电子等中国各产业的领导企业,也先后走入“国退洋进”的征程,他们能否保住民族品牌,我们只有拭目以待的份儿。 无论从国企改制的现实看,还是从国资委的相关改制文件看,都忽视了保住民族品牌这一内容。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能在世界经济大舞台上站有一席之地的民族品牌,那么这个国家就很难在世界舞台上站有一席之地。外资收购不能说全是坏事,但随着中国的这些产业领军者纷纷被外资所“蚕食”,若干年后,中国的行业再无产业领军者,我们没有了民族品牌,我们的很多行业将有可能沦为外资大鳄的加工厂,中国产业发展的前景在哪里,中国经济的增长点又在哪里?这不是危言耸听,种种迹象表明,我国正在一步一步地朝这个方向“努力”。 是我们的国企改制者没有这种担忧呢,还是我在杞人忧天?事实证明,是有人在以种种理由忽视民族品牌的存在。一是,国有资产不仅存在低估低卖,而且有的国企根本就没有把民族品牌的无形资产计为国有资产,民族品牌的无形资产被人为地搭售出去了。二是,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为私利而改制、为政绩而改制,把国企就像包袱一样一卖了之,至于人家是不是有来吃掉我们民族品牌的野心,根本不在考虑范围,“不惜一切代价把外资留下来”,就是为了不惜一切代价把国企卖出去。三是,国企改革本是为了让国企走出困境,而大多地方政府对困难的企业故意忽视,却急着“靓女先嫁”,把赚钱的机会先给外资,而且是一路“绿灯”一路优惠,以至改革越走越难,在有些地方困难国企无人过问。 西方舆论普遍把凯雷与徐工的交易看成“凯雷的胜利”,我较真地问一句:凯雷与徐工的交易,是不是徐工也胜利了?如果徐工没有胜利,那这次并购只是凯雷的单赢,这样的改革是不是存在问题呢?国企改革不是为了大卖国企,不是为了消灭民族品牌,不是为了屈服于国际资本的意志,如果只是为卖而改革,只做赔本的生意,是不是要让老外在大赚一笔后还要来一句“这帮傻冒”呢?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