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所谓产能过剩是个伪命题 是庸人自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4日 07:55 中国证券报

  刘福垣

  目前人们发现有11个行业产能过剩,已经采取打压措施。我认为这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方式都是传统计划思维的一种条件反射,将再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温家宝总理早就说过,多小的数乘以13亿,都是个大数;多大的数,除以13亿都是个小数。所谓产能过剩是一个伪命题,中国只有结构矛盾,没有总量矛盾,没有资格讨论产能过剩问题。每当我们遇到
什么东西多了都应该想一想是什么东西少了。我国的所谓剩余都是短缺造成的,有多少剩余必有多少短缺。政府的责任不是什么“有保有压”,而是调整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集中精力解决公共品短缺的问题,做好自身的改革。

  只有短缺没有剩余

  我国当前处于两种生产方式的矛盾、二元社会结构的矛盾即国民经济主要矛盾三七开阶段,生活在农村的9亿人口至少80%需要进入城市就业和居住,才能改造小农生产方式,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国要实现城乡在生产方式、社会结构上的一体化,需要在50年的时期内,每年至少转移2000万农村人口。同他们在城里解决吃、住、用、行、教育、医疗的需求相比,那些所谓产能过剩的11个行业的产能不是过剩的问题,而是严重短缺,需要大量进口资源,否则就必须大量出口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所谓农民工,已经达到1.8亿左右,而城市为这些当代的产业工人准备住宅了吗?可以说还没有动工呢!我们整个民族的绝大多数人都在社会保障(包括医疗)、教育、普通民居短缺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消费水平和我们已经达到的生产水平形成相当大的反差。所以,所谓产能过剩不过是政府短缺的产物。现在我们的各级政府越来越像垄断集团的老总,他们有能力有资金经营城市、经营GDP、经营官帽,却没有心思承担政府的主要功能提供公共品,反而热心于公共品的商品化。

  拔短板不要砍长板

  现在,由于体制的障碍,出现了所谓的产能过剩,市场的反映是相关产品价格下降。这是市场机制这只无形之手在给我们发信号,在自发地调整结构。政府再去打压这些所谓产能过剩的行业,岂不是使它们雪上加霜?!政府应该做的是,保护已经形成的产能,为充分利用这些产能开辟市场,而不是破坏产能、浪费产能。这些产能的形成是符合我国的发展方向、发展规律的,只是投资者错误估计了形势,对体制性障碍的能量估计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是选择压产能,还是发挥积极作用为产能排雷?理智的做法是把产能的事情留给市场,政府解决市场解决不了的事情,集中精力为市场机制扫除障碍。产能过剩是相对短缺而言的,从解决短缺入手,扬长补短,在当前应该把住宅建设作为突破口。

  目前我国的住宅建设是

开发商主导的,按照经济规律必然是为有钱人服务,大多数老百姓买不起、租不起,甚至住不起。为了解决当前的困境,政府投资为中低收入阶层和产业工人量身定货,建造一批他们能租得起的住宅。一户60平方米左右,造价12万元,每年解决1000万户,需要投资12000亿元。660个城市平均每个城市投入18.2亿,用15年期的国债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仅此一项举措,那些所谓过剩的产能恐怕还略显不足。

  三省吾身自我完善

  近十年来,我国所谓的

宏观调控的实绩,不是政府调控了市场,而是市场调控了政府;不是中央政府调控了地方政府,而是地方政府调控了中央政府。这是一位老同志发出来的感叹,我很赞同这个判断。但我认为这不是政府调控的力度不够,而是调控力的作用点和方向有问题。我认为我们的政府应该三省吾身,首先作好自我调控。当前公共品短缺是一切问题的总根源。所谓自我调控就是调整政府的功能结构,把提供公共品的功能放到第一位,放弃审批功能,强化服务功能。只要政府为人民挖掉上述三座大山,我国的发展模式就会从目前的投资拉动和三外拉动转化为消费拉动和内需拉动。在消费拉动模式下,个别行业投资和产能多了或者少了,政府不必过分担心,市场机制会把它摆平。物价升,是市场机制在帮我们调结构;物价降,也是市场机制在帮我们调结构。我们必须克服计划经济心态,见降就托,见升就压,这不是庸人自扰吗?!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45,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