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中国经济开启二次创业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4日 07:54 中国青年报

  王磊

  20多年来,平均增长速度超过9%的中国经济快车,目前正式拉响了其“转轨”笛声。即便经济总量已经位于世界第四,但长期高速发展还是造成了结构性矛盾、环境恶化、能源紧缺和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等“后遗症”。

  通过提高国家的整体科技水平,为我们的经济增长赋予深厚的“质”的内涵,真正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国务院最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这样明确而清晰的目标感,意味着新的创业大潮已经来临。如果把改革开放看作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第一次创业”,那么全面提升科技竞争力战略的启动,就可以看作中国的“二次创业”。

  二次创业的关键词只有一个———自主创新。之所以将自主创新提高到一个国家战略的高度,显然是国家间竞争的事实教育了我们———如果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二次创业中要自主创新,绝不是在封闭环境下迫不得已的被动选择,而是在一个日益开放的全球竞争格局中的一次主动出击。仅通过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中国经济永远都只能像是一个大而不强的“虚胖子”。《纲要》的颁布,就是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而抓住科技自主创新这个“牛耳”,恰恰表明了政府对国际竞争本质的深刻洞察。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国家确定的未来15年科技创新16个重大专项中,芯片技术、宽带通信、数控机床、大型核电站、转基因技术、大型飞机、探月工程等重大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都位列其中,这明确表明了国家科技战略意志,就是要通过对核心技术和项目的集中攻关突破,达到快速增强国家整体科技力量的目标。

  事实上,真正能在全球市场的自由竞争中赢得胜利,以国家为主体的竞争意志是不可或缺的。尤其在重大的关键性的科技创新领域,单个企业或研究机构的力量是分散和单薄的,必须经过上升到国家意志层面的组织、规划和统筹,才能真正实现跨越式的前进,而不是亦步亦趋的“爬行式发展”和“依附型进步”。美国由政府预算推动的科技攻关计划、日本通过“产经联合会”牵头的国家工业现代化整体推进经验,都同样证明了科技创新中“国家意志”的重要性。

  《纲要》同时提出,企业要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在微观层面上要把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活力放在中心位置。不但要通过各项措施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而且要将具有强大研发能力的大企业,与高校、国家科研机构一并纳入到国家级的重大研发项目中。企业是市场经济有机体的细胞,而中国企业不论国有还是民营,经过多年来在国内外市场中真刀真枪的磨炼,已经成为最具活力、对市场信息最敏感的单位,企业家也成为市场竞争中最具眼光和开拓精神的庞大群体。只有企业和企业家参与的科技创新,才真正能与国内外市场形成互动的良性循环,从而使国家竞争力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因此,中国经济的二次创业,必将与再一次创业浪潮同步进行———中国的各类优秀企业走向自主创新从而带动多个产业的升级换代。

  显然,“二次创业”的难度系数要远远超过从前。在科技力量增强和实现产业升级之前,我们的企业如何保持既有的竞争优势?推进全方位的自主创新,必然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国际分工的既定格局,在面对跨国公司和国际资本的时候,从前由分工合作导致的温和、隐性竞争有可能变得更激烈和显性化,我们是否为此做好了准备?自主创新推动的产业升级之路,还要防止过去走引进型道路时产生的依赖心理和依附既得利益集团所制造的阻碍,我们要在什么层面上扼制“买办思想”的不利影响?

  总之,在一个内外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推进自主创新将面临危机与诱惑的双重考验,必须认识到它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笔者认为,唤起各行各业的爱国热情,重塑国家的进取精神,在思想层面上进行有效的动员,必然是自主创新这个系统工程中的应有之意。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