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电对峙的真正危险在哪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4日 02:2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 |||||||||
上海证券报 林枰 种种迹象表明,2月份,中国煤、电两大阵营围绕"电煤"价格的博弈,又将进入白热化。而此前一直力求"淡出"双方争战的发改委,也不得不再次介入煤、电之战。
其实,这种结果是必然的。 煤、电对峙在陷入僵局的同时,也把发改委逼入两难困境。春节后,发改委联合铁道部、交通部下发通知,要求尚未签订重点合同的煤、电企业,必须于2月底前完成全年电煤合同和运输合同的签订任务。同时给双方施加压力,以迫使双方各自让步,结束对峙状态。 但是,在目前情况下,这个通知能起多大作用还很难说,假如煤、电双方拒不让步,发改委作何选择?随之,再次实施煤电联动的消息传出。据报道,国家发改委日前在已上报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做好2006年全国重点煤炭产运需衔接工作的请示》中,明确提出要"继续实行煤电价格联动政策"。煤电二次联动的可能性看起来非常大。 煤电二次联动,意味着火电价格可以适当调高,以安抚火电行业。同时,相对于强压煤、电低头,将一部分成本转移到公众身上,在操作性上显得更容易一些。因为相对于煤、电两大行业,公众利益的代言人,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缺位的。 但是,应该看来,煤电联动虽然可解燃眉之急,却有可能将问题拖入一个更深的泥沼之中,试图"淡出"的发改委也将愈陷愈深难以自拔。 首先,煤炭价格作为一种日渐枯竭性资源,其价格上涨乃大势所趋。中国的煤炭储备非常有限,英国石油公司的数据显示,中国拥有1145亿吨煤炭储备,占全球总储备的12.6%。目前中国统计的已开发产量差不多已经达到22亿吨。如果消费量以3%的速度递增,煤炭开采成品率为60%,那么中国的煤炭储备将在20年后枯竭(见2005年8月16《新财富》)。 这就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煤炭价格上涨的动力将越来越强,发改委强压电煤价格下调,以满足火电需求的压力和难度也将越来越大。 其次,火电正面临着电力过剩的威胁。最近几年的电力供应短缺,引发了大投资,各地无序圈地建设电厂,导致电力生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据估计,电力装机容量将从2002年底的3.6亿千瓦提高到2007年底的7.2亿千瓦,五年内增长1倍。亚洲开发银行能源经济学家林伯强认为,即使假定这两年没有大量新批项目,同时电力需求仍按每年约13%的高速增长,到2007年底估计装机容量过剩仍可达10%。 电力过剩意味着电价必然下调。在目前电力尚且紧缺的情况下,火电行业尚且寄希望于依靠行政力量压低电煤价格,那么,在将来电价下降的情况下,发改委还能指望轻易抽身吗? 而且,在目前情况下,即使电价上调,真正受益的也应该是水电行业而非火电行业,因为,虽然水电的建设成本高于火电,但其运行成本却远远低于火电企业。数据显示,当前,水电平均运营成本为0.04-0.09元/千瓦时,而火电则高达0.19元/千瓦时左右。水电行业受益的结果是,其竞争力进一步提高,火电行业生存压力更大。 因此,眼下的当务之急是,选择一个合适的机会,将煤、电推向市场,让企业接受市场的洗礼,在市场中找到生存和发展之路,毕竟,在适应市场方面,企业比行政部门有更高的悟性和更快的适应能力。 在目前情况下,人们普遍担心将电力推向市场可能导致电价上涨,引发社会风险。这种担忧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电力过剩的拐点刚出现朦胧迹象,尚未真正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过快地将之推向市场,有可能引发大的风险。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如果等到电力过剩问题完全呈现,电价明显下调的时候,再将火电推向市场,同样是有风险的,因为,没有一个缓冲期,无疑将把火电行业置于危险境地。 笔者认为,发改委应权衡各方因素,找到一个合适的区间,然后,将火电行业"放生",让其慢慢适应市场。这既有利于火电行业的发展,也利于发改委从容抽身。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