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论转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3日 10:10 南方日报

  岳音

  核心提示

  □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上看,如果不能把经济增长及时地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不能解决在高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矛盾和问题,难免出现“有增长
、无发展”的局面;从突破资源制约的需要看,我们既往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羁绊,已经难以为继。

  □经济实力在国内各省区市中的相对优势,给广东顺利转轨提供了缓冲余地。我们可以牺牲一点发展速度,以比较从容的心态,彻底地超越惟GDP思维,来调整产业结构,协调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发展。

  □转轨的原动力在于自主创新。当前自主创新一定程度上还是广东的一条软肋,因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场事关广东前途命运的决战”。

  □深化改革是转轨的另一个动力。深化与否,最终要看政府职能是否的确由经济干预型转向了服务型。

  □我们属于赶超型转轨,要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发达国家百余年完成的路程。就此而言,转轨是对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

  丙戌新年的大幕已经拉开。新的一年,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目标,工作千头万绪,但是毫无疑问,转轨是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词,中央要求“务必迈出实质性步伐”,今年也因之被称为“转轨年”。

  转轨的意思很容易明白,就是从一条轨道转向另一条轨道。这是一个运用非常广泛的概念,比如体制转轨、社会转轨、经济转轨、技术转轨等等。经济社会发展转轨,则特指发展道路的转换,从经济社会现有的发展轨道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从战略意义上看,这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根本要求,也是我省“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任务,就是弄清转轨的必要性、可行性乃至艰巨性,提高促进转轨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觉性、主动性。

  (一)

  有人对转轨可能不解,要发出疑问,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不是处在历史最好的时期吗,为什么眼下迫切需要转轨呢?“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把古人的话说白了,就是凡事得有长远的打算,眼界不能局限于一时一地。我们发展得是很不错,广东去年的GDP已然超过了新加坡和香港,但我们的视野不能光是盯着数字,还要纵观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趋势;另外,也得回头检讨一下自己发展的代价究竟怎样。

  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上看,我们必须要转轨。转轨是一种世界现象。在这个问题上,发达国家先行了一步,他们在后工业时代,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产业结构得以调整,市场发育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势头。从潮流趋势上看,我们也必须要转轨。现在的时代,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不管国家和地区分布在哪里,属于哪个半球,竞争的经济大舞台只有一个。发达国家在竞争的前提上占据着有利地位,尤其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比发展中国家的优势更为明显。广东是我国过去近30年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标志,但我们主要是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汗水”的成分多了一些,“智慧”的成分相对少了一些,因而总体上处在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当依靠资源、劳动力价格低的竞争优势逐渐弱化后,如果不能跟上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潮流,不能把经济增长及时地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我们在国际竞争中将永远处于不利地位。

  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美一些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遭遇了“陷阱”。前车之辙,后车鉴之。背景条件与之相似的我们不能走他们的老路。研究表明,在人均GDP达到1000到3000美元这一阶段,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已经打开,因而是黄金发展时期;与此同时,社会转型中的各种矛盾会集中释放出来。如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所言,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孳生着动乱。2005年,广东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正处于这样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经济发展成就巨大,潜力巨大;另一方面,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也呈扩大趋势,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日渐突出,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严重短缺,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难免出现“有增长、无发展”的局面。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转轨,转换发展思路。

  从突破资源制约的需要看,广东也迫切需要转轨。广东本来就不是一个资源大省,但既往的经济增长方式却是粗放型的,还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羁绊。看一组数字,认识就更直观了:目前我省每万元GDP的煤耗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9倍、德国的4倍、日本的6倍。这样,按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计算,我省要实现到2020年GDP翻两番的目标,光是土地消耗这一项,就需要相当于深圳、珠海、

东莞三市土地面积的总和!此外,近年来的煤电油运全面紧张,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频发,这种“三高一低”的经济增长方式还能够继续下去吗?肯定不行!

  把这些前提条件归结到一起,我省要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迫切需要实现转轨,走科学发展之路。

  (二)

  转轨是现阶段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而要求得以提出,是与满足要求的条件成熟相关联的。

  从全球视野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世界经济和贸易持续增长,国际投资继续流向具有成本优势和市场潜力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经济外向度高的广东带来新机遇。另一方面,国际产业重组和生产要素转移加快,有利于广东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泛珠江三角洲合作的深入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机制初步形成,更有利于广东拓展国内国际发展空间。

  最重要的是,改革开放近30年的高速发展,广东积累了相当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全国经济普查得出的GDP数据表明,广东的领先地位不可动摇,一马当先。最近的统计数据更表明,我省2005年GDP、居民储蓄存款双双突破2万亿元,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在地方财政方面,广东一般预算收入为1806.01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2.1%,继续蝉联全国第一。经济实力在国内各省区市中的相对优势,给广东顺利转轨提供了缓冲余地。我们可以牺牲一点发展速度,以比较从容的心态,彻底地超越惟GDP思维,来调整产业结构,协调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发展。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党中央赋予广东的光荣使命。因而对广东来说,既有责任、也有能力在转轨方面继续先行一步,在已经当好的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基础上,当好转轨排头兵,为全国的转轨提供新鲜经验。

  (三)

  像任何事情一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转轨涉及的不仅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经济体制的转变,而且涉及到社会转型等多个方面,难度之大更是可想而知。在这个问题上,不怕遇到困难,怕就怕有些领导干部觉得容易得很,跟着喊几句口号,就迫不及待地宣布他们那里转轨成功了。

  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能不能克服头脑中对现存发展模式顶礼膜拜的“惯性”,将是转轨遇到的重大阻力。现行发展模式运行了几十年,对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着重大影响,一些领导干部对之异常熟悉,驾驭起来也得心应手。比如说,一提到发展,有人马上想到的、要做的就是争投资、上项目,追求上规模、上产值,而不管经济效益;一些人习惯于把经济看作惟一的工作指向,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忽视解决发展中产生的社会问题,“一俊遮百丑”;还有人为了追求眼前的“政绩”,而不惜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转轨的过程,是转向科学发展的现代化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新的强大动力。其中的原动力在于自主创新。没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无异于纸上谈兵。当前,自主创新一定程度上还是广东的一条软肋。广东

竞争力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距离,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上的差距。70%的广东制造业仍属中低技术和传统生产,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正如张德江书记所言,广东发展正处于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场事关广东前途命运的决战”。

  深化改革是转轨的另一个动力。现行发展模式是以现行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为支撑的,深化体制改革,对现行发展模式无异于釜底抽薪,并将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深化与否,最终要看政府职能是否的确由经济干预型转向了服务型。其中,调整政府官员政绩考核标准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环节,通过制度建设促使领导干部先实现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轨,破除“经济惟一论”,破除GDP崇拜,丢掉错误的政绩观,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

  (四)

  转轨的过程,既然是朝向科学发展的现代化过程,转轨出现的伴生问题就非常值得关注。在亨廷顿看来,社会和经济现代化不仅能产生政治动乱,而且动乱的程度与现代化的“速度”有关。上面提到的“拉美陷阱”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发达国家属于自然转轨,由成熟的经济社会体系所催生,比如第一个实现现代化的英国,从1649年算起到1832年,他们用了183年的时间;第二个实现现代化的美国,从1776年算起到1865年,他们用了89年的时间。

  我们则属于赶超型转轨,要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发达国家百余年完成的路程,要在同一时段完成发达国家分时段完成的体制转轨、增长方式转轨、技术转轨、社会转轨,因而在转轨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许多问题。列车的高速转轨会使部分乘客失衡;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转轨也会使部分社会成员失衡,带来社会利益的重组和社会阶层的分化。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矛盾,失衡就会演变为失控,最后导致“脱轨”。就此而言,转轨确实是对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把握和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防止转轨失衡的关键之处,而根本之处则在于,始终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着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特别是维护好、发展好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构建“富裕、公平、活力、安康”的和谐广东。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