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元宵节和情人节何必分出盛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3日 07:10 东方早报

  文/张之俭等

  昨天是元宵节,明天是情人节。围绕着只隔一天的两个节日,商家的促销战火再度燃起,舆论关于两个节日的“文化”、“中西之争”等话题也成为关注的焦点,有论者为洋节“兴盛”、中国节日“衰败”感到担忧。

  中国节何时不再吃吃吃

  细细思量,与洋节相比,中国节似乎显得缺乏特色,好的东西没有发扬光大,倒是吃的形式一直保留下来了。春节的吃喝自然不用说了,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整个中国节,似乎就是吃喝节。一讲过节,就是吃吃吃,这在过去还有些吸引力,时至今日,似乎少了些浪漫的色彩。而这些节日的一些好的传统节目,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扬光大,如元宵节的灯会,端午节的龙舟,清明节的祭祀,由于缺乏创新,或者不够重视,都日渐式微了。

  与之相反的是,洋节大有喧宾夺主之势。我倒是觉得,洋节的盛行,也不全是坏事。一来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这也绝对不会是什么洪水猛兽;二来可以使我们反思

传统节日的价值,从而更加重视自己的节日;三来通过学习借鉴洋节,来改革创新中国节,使其更具鲜明特色,使其成为中国人更爱过的民族节。

  笔者相信,如果将来有一天,中国节不再只是吃吃吃,那么,中国节和洋节一样,就会成为中国人甚至是世界人的快乐日子。 湖南省浏阳市 张之俭

  拯救节日的文化和商业视角

  在消费主义横行的节日商业化洪流中,所有的节日都不可能孤立地以文化的姿态存在,而更多地受到了商业或者社会需求的影响———现实的生活压力总在左右着人们过节的心情,而这种心情又反过影响着节日的景气与否。

  于是,当我们试图通过一种商业视角来为文化标签找寻商业注解时,却又无法直面商业化浪潮中的“洋”盛“土”衰。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是,现代化、全球化已将地球形成一个村落,任何一种开放的文化已无法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存在和发展,也许这种文化或是节日的融合才最终代表了文化发展的真正流向。对于文化的忧虑固然应当存在,对于传统节日式微的反思固然不属多余,但在这些忧虑与反思中,我们更需要寻找的是顺时应变的勇气,需要在全球文化融合、节日大同的洪流中,找回我们传统节日与洋节交流的底气———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文化自豪,而并非是丧失文化内涵的购物节、吃喝节的大比拼。在节日文化意义已经被节日经济取代的前提下,还是还文化一份安逸,少拿文化说事吧! 山东省青岛市 刘利军

  无须为玫瑰盖过汤圆惊慌

  洋节是否果真抢尽了传统节日的风头?以春节为例,作为我国最有号召力最有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哪一个洋节曾盖过它的风头?因春节而产生的春运现象,被称为全球最为浩大的人数位移,又有哪一个洋节具有如此大的号召力?再以元宵节为例,在我居住的城市南京,据报载,2月12日到夫子庙赏灯的人流将超过去年的40万,再创历史新高。作为舶来品的情人节,能够激发市民如此高涨的参与热情吗?

  从全国范围来说,我国农民毕竟占大多数,与新潮时尚的洋节相比,他们对传统节日更有感情。若不信,可到农村实地调查一番,问问我们的父老乡亲是愿意过圣诞节、情人节还是更愿意过春节、元宵节?

  当然,爱护传统节日无可厚非,但对洋节大加挞伐则大可不必,更没有必要的是树立假想敌,认为洋节冲击国粹了,若不保护就有伤国光。

  其实,即便有朝一日“洋玫瑰”盖过了“土汤圆”,与其惊慌不如反思。我们更多的是要反思洋节为什么能盖过“土节”,而不是试图打压。 南京晨报社 王石川

  两个节日仅仅是节日而已

  其实,不论土节还是洋节,仅仅是节日而已,过节就是为了开心,无非找个借口放松一下,非要叫节日承担起传承

传统文化的重任,一则无此必要,二则节日也并没有能力和义务,只能是某些人的一厢情愿而已。精神愉悦,轻松快乐,开心享受,这些是本能,爱慕虚荣随大流也是本能,这两点成为节日诞生流传受人喜爱的内在原因———尽管不排除节日肇始时可能附带着某些宗教、祈福,甚至政治含义等。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的一份调查也证明了这点:53.6%的年轻人是为了快乐才喜欢“洋节”的,57.1%的男性认为“中国传统节日停留在吃、穿等物质消费上,而洋节更注重精神交流”,60.7%的女性认为“洋节轻松自在,中国传统节日过得累”。

  那么,怎么样才能精神愉悦,开心放松?自然离不开商家提供的精美的礼品和美妙的意境。因此,不着边际地指责“商业化炒作,把传统节日变成被掏掉内核的空壳”,不仅滑稽可笑,而且根本上背离了节日的要义。追求享乐是人之本能,如果只剩下干瘪瘪的抽象的节日名称,这样的节日谁还过? 青岛财经日报 王伟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