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崛起:寻求共同利益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9日 14:07 和讯网-《财经》杂志 | |||||||||
当没有“stake”可以“hold”的时候,“stakeholder”也便毫无意义 □ 本刊记者 黄山/文 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Robert Zoellick)去年秋天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发表“中国往何处去”的演讲,对于近年来蔚为热点的中国“和平崛起”抑或“和平发展”战略,给出了来
佐利克在演讲中提出“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一词,一度引发广泛的揣测与讨论。实际上,演讲透露出的意思再清晰不过:尽管“中国不认为自己的前途取决于废除现行国际体系的基本秩序”,但美国希望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利益相关的参与者”,需要“认识到国际体系维系着他们的和平繁荣,因此努力维护这个体系”。 用更通俗的语言说,美国希望,崛起的中国不仅不会对既有国际格局制定者和维护者——美国形成制衡,还进一步希望中国不要甘于成为一个坐享其成者(bandwagoner),且要积极与美国共同努力维护这个国际体系,即成为一个利益相关参与者。 来自美国的这一回应,正与2005年中国通过国家领导人、政府官员、学界向外界特别是美国传递的信息相应:中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这一表述意味着,中国要完成从“制衡者-坐享其成者-利益相关参与者”的转变,在中美两国间取得重要共识。 制衡者的角色,更多地来自对以往新兴大国史的解读。传统现实主义习惯从实力推导意图,认为一国实力的上升会挑战现存国际关系结构,并采取富有攻击性的行为,从而给既有国际格局的维护者带来麻烦。《文明冲突论》作者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曾表示,英、法、德、日以及苏联和美国向外扩张的时期,同工业化和经济的强劲增长阶段相吻合。近年来,“中国威胁论”始终是美方挥之不去的担忧,就始自这种逻辑。 传统观点认为,新兴大国必然寻求领土扩张;但截至目前,在中国的对外行为中找不到相关依据。中国已与12个陆地邻国签订了边界条约,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中国与印度、不丹的边界问题正在朝积极方向发展;中国正积极推进地区安全对话与合作,参与诸如“东盟10+1”、“东盟10+3”、东盟地区论坛(ARF)等地区机制。这证明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 不过,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所关注的,更多地在于未来20年内,崛起的中国可能扮演何种角色;这就要求中国必须做出更多的原则性承诺,拿出更具体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并从当下就开始为中长期的和平发展目标做好准备。这要求中国迅速跳出辩论制衡者角色的圈子,转而尽快进入利益相关者的角色。 鉴于中国的大国身份,这一转换过程,需要尽量跳过坐享其成者的过渡阶段。在未来几年内,中国能否在这个方向上做出有效举动,值得关注。 利益相关者核心的特点就是责任的分担,但又不能因为分担的责任导致自己的利益受损。中美两国最近在责任分担方面的典范,是2005年9月达成的朝核六方《共同声明》。无论声明本身的发表,还是促成声明的六方机制,中国都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美国外交重心中东化的时候,中国在东亚地区积极承当起建设性的作用,以自身的影响力维护了东北亚的和平与稳定。换言之,中国在东亚分担了制止扩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责任。而对防扩散原则的承诺,使中国能够在对外政策方面成为负责任的一员。目前,六方会谈在取得有限成果之后再度陷入“谁走第一步”的僵局,2006年更成为朝核问题协议落实的关键一年。中国能否在这个问题上继续在国际上得分,同时维护自身的利益,仍有相当的变数。 除此以外,如美国参议员、民主党人约瑟夫利伯曼(Joseph Lieberman)所言,中美可以在基于新能源的开发以及改进现有交通系统方面进行合作。中美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石油消费国,可以致力于替代现有化石燃料的事业。 据美国国会最近发表的报告,因为中国的产业结构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不如美国高,在出现可替代能源的基础上,中国应能较快实现产业的转换。因此,如果能在能源政策方面更多致力于替代能源的研发,中美两国将再开辟一个可以共同承当责任的领域。 然而,情况往往不遂人所愿。在2005年11月由外交学院举办的“东亚地区合作与中美关系”国际研讨会上,前美国驻华大使芮效俭(Stapleton Roy)表示,中美关系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两国在战略层面缺少重要的问题。言下之意,中美缺少核心的相关利益,当没有“stake”可以“hold”的时候,“stakeholder”也便毫无意义。 因此,要让外界特别是美国对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建立信心,中国需要找到更多的利益相关领域,进而在这些领域负起应有的责任。多边国际机制将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利益相关领域,因为多数的国际机制是保证现有国际秩序的稳定和延续。由于在多边机制中各方的最大利益在于维护既有机制,所以,彼此间的利益冲突会被维护机制稳定性的更大利益所冲弱。、 在这个意义上,原本冲突的利益双方出于大局的考虑,会采取对所处机制更负责任的态度来解决问题,因此,取得在机制缺失条件下所不能达到的相关利益。 根据《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中国对多边机制的立场是:重视联合国作为国际多边机制的核心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通过多边合作解决地区冲突和发展问题。很明显,中国意识到多边机制对和平发展道路的意义。 据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教授阿伦弗里德伯格(Aaron Friedberg)在2005年秋季号《国际安全》的文章统计,从1977年到1997年,中国加入的正式的政府间组织从21个上升到52个,同期加入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则从71个飙升到1163个。这还不包括国际机制所包含的条约和协定。 中国的崛起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问题在于外界如何看待中国的崛起——是一种与现有国际体系兼容的崛起,还是重复以往大国崛起的挑战模式?过多纠缠于“中国威胁论”的辩论,而非将有限的精力更多地去营造利益相关领域,采取积极的态度承担大国的责任,是为不智。 一言以蔽之,中国需要证明的是:为何自身的发展对国际社会是机遇,而不是威胁。- 资料 数字中的“和平崛起” * 2004年,中国与美国、日本和欧盟的贸易额分别为1696亿、1678亿和1773亿美元,欧盟、美国、日本已经成为中国的三大贸易伙伴和外资的主要来源地。 * 2004年,中国与亚洲国家和地区贸易总额达66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2%,占中国外贸总额的57.6%。中国已成为东盟第四大贸易伙伴和增长最快的市场。 * 从1990年到2004年,外来投资者从中国汇出利润达2506亿美元。 * 2004年,美国在华投资企业在中国市场实现销售约750亿美元,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出口到其他市场约750亿美元。 * 中国美国商会2005年调查显示,约70%的美国公司在华赢利,约42%的公司在华利润率超过其全球的平均利润率。 * 中国已加入包括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内的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加入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等267个国际多边条约。 * 截至目前,中国共向110多个国家和区域组织提供了援助,援助项目达2000多个。中国已减免了44个发展中国家总计198笔价值约166亿元人民币对华债务。 资料来源:2005年12月22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 策划: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