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释放活力结构逐步优化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9日 08:03 京华时报 | |||||||||
“十五”期间,我国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努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得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步伐加快,农业生产出现重要转机,交通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壮大,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 行政性垄断进一步打破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存在着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以及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专、企业创新能力弱的问题,而且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协调。与此同时,经营方式粗放,投入多、消耗高、污染重、效益低,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过大,影响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大力革除经济体制和机制中存在的弊端。“十五”期间,国家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深化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的企业改革,促进企业改组和重组,实现规模效益;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完善商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以及竞争机制;建立有利于经济集约增长的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和调控方式方法;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通过采取一系列综合配套的改革措施,使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 农民告别“皇粮国税” “十五”期间,我国经济结构有了改善。“十五”计划的预期指标是2005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13%、51%、36%,这一目标如今基本实现。2005年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为85.1%,农业增加值比重为14.9%,表明我国工业化进程正在加快。 而农业出现重要转机也是“十五”期间的一大亮点。农民告别了“皇粮国税”,国务院部署了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试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走向深入,国家完善粮食市场准入制度,支持多种所有制粮食购销企业发展。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重组、改造和改制步伐加快。逐步充实粮食储备,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规范土地流转行为。积极探索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市场进一步规范。这一系列措施稳固了农业基础地位,稳定了粮食产量,促进了农民的减负增收。 战略性产业取得巨大成就 “十五”期间,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村道路新建改工程启动,高速公路以年均新增近5000公里的速度推进;中国民航持续保持年均两位数的增长,到2005年底旅客量突破1.3亿人次;实现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用户数世界第一的目标,国家基础路网的规划建设开始实施;桥梁建设步入了世界先进行列,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跃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一些跨世纪工程和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长江三峡工程2003年实现了蓄水、通航、发电的目标,2004年累计投产11台发电机组,累计新增发电容量770万千瓦;西气东输管道工程2004年底全线正式商业运营;南水北调工程按计划实施建设。全国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为国家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十五”期间走上了快速发展轨道,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产品的比重逐步增大。如汽车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标志着我国产业结构正在逐步升级;航天事业由“无人”到“载人”再到“多人多天”,标志着我国的战略性产业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十五”期间,我国外贸由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转变,努力优化出口结构,提升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同时,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国内企业到境外设厂,从境内出口转向从境外出口,从而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仍需继续调整,经济体制改革还需要攻坚克难。但只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在“十五”取得辉煌成就的基础上,“十一五”必将创造出一个新的黄金发展期。 新华社记者 林红梅、董峻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