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找寻令人尊敬的傻钱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6日 15:17 《商务周刊》杂志

  □文 缥缈

  自中国金融改革以来,已有交通银行与中国建设银行成功登陆海外证券市场。交行IPO价格是2.5港元,现价4.00港元;建行IPO价格2.35港元,现价2.91港元。对此,很多业内人士通过比较,认为交行与建行“贱卖了”。他们说得非常有道理,但事实上,如果我们参考同期的黄金价格波动区间,可以发现,交行与建行当前的股价波动,尚在合理的价格区间
之内——问题不是出在股票二级市场,而是出在一级市场,也就是交行与建行的战略投资者参股价格相对更低一些。

  事实上,对于金融企业来说,首募

股票“贱卖”,一般来说是必需的——国有银行要改制,就要引入战略机构,就要转让股份,卖给谁,卖多少钱,“水”深得很。

  我个人的意见,真正优秀的企业上市募资,所关注的并非初始价格,而是募资完成以后募到了多少真金白银,亦即“傻钱”。

  说穿了:每一个企业,都面临同样的难题,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找到很多案例。

  为了找寻令人尊敬的“傻钱”,为了吸引令人尊敬的“傻钱”,我们不但要考虑“傻钱们”想要什么,还要考虑“傻钱们”想呆多久——由于“傻钱天然稀缺”,所以必须给其以最大的优惠。

  我们中国的

传统文化是“内欲外王”,至少在对待“傻钱”方面,这话是对的。

  如果有人问我,市场上真的存在“傻钱”吗?这不是与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构成悖论了吗?是的,其实问题正在这里。

  首先,“傻钱”不仅仅代表狭隘意义上的货币,而且凝聚资源,即社会最重要的政治以及国家行政资源之一;

  其次,“傻钱”就是永远不需要归还的钱,它是“直接融资”的最高境界。一个“傻钱”现在已经非常稀缺、将来也非常稀缺的市场,根本不是市场,而是伪市场;

  第三,“傻钱”必须存在。如果市场上没有足够的“傻钱”,那么市场本身,就会充当“傻钱”而发挥“傻钱”的作用,否则,这个“市场”就会死去。

  回看中国历史,远的不说,从康熙末年到

雍正执政初的短短10年时间,国家财政收入之所以从1000万两白银增加至5000万两,一是因为国家强盛,政治清明,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康熙一朝,可以把所有的“傻钱”都并入囊中——这是清代“康雍乾盛世”的根本。但是此后,清未后宫与权臣之间的“博傻”,导致近现代中国的不断衰落。

  比如在最近,合肥重建了李鸿章故居。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争议人物。以我们今天的视角,看看李鸿章先生在他那个时代的所作所为,就可以明白,当时在“李氏”与“两宫”之间的博傻,其激烈程度,最终断送了整个国家。

  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前,当时的北洋水师,甚至半个南部中国,已经成为李氏一族的“私产”,李氏权倾四海,无分朝野上下,无分军令政令,无分商务海关,均仅仅听命于李氏一人。当时内廷八大军机,有两个姓李;外廷八大总督,有三个姓李;而且,此人还把自家的画像印在了大清官方银行所发行的货币上。以李的所作所为,以及他此后“挟洋迫改”的权臣手段,导致清廷“宁与友邦,不与家奴”,希望借此能够遏制李氏的势力扩张。

  有人说:甲午海战失败的直接原因是清廷不给北洋水师增船加炮,但果真如此吗?清廷凭什么不给北洋水师增添舰船?是没有钱吗?肯定不是。整个海军军费才有几多?还不到国家财政储备的3%,当时仅江苏一地的年税收入即可以建立一只新的北洋海军。

  所以,北洋水师战败的真正原因,是清廷虽然有“钱”,但却没有“傻钱”——中国的海军败给了日本的海军,中国的“傻钱”败给了日本的“傻钱”,结果丧权辱国,这才是北洋海军黄海败绩的本质。

  国家强盛,每个国人都应当尽自己的本分;金融改革,有关方面也要尽职尽责,这样才能找来“傻钱”,这些话说出来很不受听,但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黄金法则。

  对于国家,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虽然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洼地效应”,以至于全世界的“热钱”蜂拥而入,挡都挡不住。但是,为什么它们不能成为“傻钱”,为什么它们不愿进入中国股市?这就要问一问镜子里面的那个人,这人可以是你,也可以是我。

  此外,一个更为紧迫的话题是,我们如何才能避免“严重贱卖”金融资产。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怎样才能在银行上市的过程中,多找一些“令人尊敬的傻钱”?

  其实办法是有的。比如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海外上市,仍然需要渐进,步子小一点,采取“少量多次法”。

  在工程学中,置换效率最高的方法是“分步萃取”;在生活中,我们洗衣机的漂洗程序也是这样设计的。“少量多次法”在资本市场也很有效,“分批上市”,利大于弊。  

  最后我还要多说一句:寻找“傻钱”的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能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行业,找到合适额度的“傻钱”,才是金融改革的理论目标。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