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捐助自由不在贫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5日 03:32 中国青年报

  《华商晨报》报道:为治好11个月大的女儿的先天性心脏病,吉林农民刘福成在花光了6万多元钱后,无奈之下写信向他听说过的“中国富豪”们求助。据说有富豪已经回话:我们肯定会捐钱。

  生命诚可贵,刘福成亟待同情、理解、资助、关爱,富豪们伸出援助之手,这没任何异议。需要思考的是直接写信向富豪求助的做法会产生哪些影响。可以设想,富豪的资助
款一旦到了刘福成手中,媒体会争相报道。而处境与刘福成一样的人在当今何止千万,假如大家发现这是一条求助捷径而都来仿效,富豪将如何招架?

  刘福成是被逼成这样的。按说在一个完善的现代社会里,就像弱势者应该可以吃饱肚子一样,基本医疗也应是社会保障的底线。假如贫困者得了重病因没钱医治就只能等死,真正需要良心拷问的应该是我们的

医疗体制。假如“刘福成们”可以享受医保,也不必去求富豪了。

  由此联想到整个社会的慈善事业以及人们的“慈善心理”。求助方将自己的遭遇通过媒体、慈善机构告于天下,然后静待人们捐助,或是像刘福成这样直接求助。作为捐助方的富豪们在得到有关信息后可能会慷慨解囊。在这种慈善氛围和心理环境下,富豪们应该是愉快、自豪的,众人对其道德评价是充分的,媒体的报道也许更利于塑造其良好的社会形象。但也可能是另一种情况,富豪们捐是捐了,心情未必愉快,因为主动捐资和被索要,将捐助者摆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角色之中。如果捐的钱还没出手,“刘福成们”向某某富豪写信的消息已公布于天下,这多少有些“木已成舟”或逼其“就范”的意思。

  和慈善的管理运作以及物质形态相对应,其实它也是一种包括慈善价值观、慈善理念、慈善心理、慈善氛围等在内的文化现象。不必讳言,在国人意识深处,一直存在着这样的心理,例如,“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几千年所形成的大众意识,至今仍时有显现;富人在慈善方面一旦表现不积极,往往被看成是小气、吝啬乃至大逆不道,至于如何充分尊重包括富豪在内的所有人的道德选择、行为选择的自由,却很少有人去认真研究。这种不尊重个人选择自由乃至强加于人的习惯,在很多单位里也有表现,例如以行政命令方式摊派捐献,从员工工资中直接扣除等等。

  如何才能建立一种先进的慈善文化?这也许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但可以肯定:制度应该比人更可靠。无条件尊重所有人的道德选择和行为选择的自由,是先进的慈善文化应有的核心理念之一。所谓“无条件”即无论富人有多富,穷人有多穷,无论亟待救命的求助者有多紧急,都不能成为干涉、强迫捐助人自由的理由。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