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国资规划助推上海国际竞争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3日 09:49 上海国资

  在“十一五”期间,上海市的发展主线就是“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而《专项规划》的内容自然要服从于这一主线。

  《上海国资》记者 唐志勇

  目前,上海市国资委相关部门正在紧张地就国资系统的“十一五”规划进行最后的完
善。其中,《上海市“十一五”国有资产调整和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确定了今后5年上海市国资国企的调整基调、绘制了国资国企的发展蓝图,并将为新一轮国资改革提供科学的指导。

  据《上海国资》了解,上海市国资系统“十一五”规划的内容包括一份《专项规划》、一份总报告、五个专项课题调研成果和49家企业集团的战略规划,总字数高达100余万字。

  “这是一份务实的规划”,这是杨建文教授对《专项规划》的总体评价。

  作为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同时也是上海市国有资产规划投资委员会常任委员,杨建文参与了对《专项规划》的评审工作。此外,他还是上海市政府特聘的决策咨询研究专家,对上海市总体的“十一五”规划的内容也有详细的了解。

  “总体印象,上海市国资委的同志对国资、国资委自身的定位比较清晰,在国资规划当中,用了不同的语句与整个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相联系。它并不是简单地说要干什么事情,而是服从于整个上海发展的需要。”杨建文评价说。

  据《上海国资》了解,整个上海市“十一五”规划框架中,除了一个总规划外,还包含了几十个专项规划,国资专项规划是其中之一。

  在“十一五”期间,上海市的发展主线就是“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而《专项规划》的内容自然要服从于这一主线。

  从《上海国资》掌握的情况来看,这一《专项规划》的篇幅超过了40页,内容纷繁复杂,涉及到国资的各个层面,但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意图始终贯穿其中。围绕这一主线,也更容易把握规划,解读规划。

  主线:增强上海国际竞争力

  2005年12月20日,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冯国勤在 “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发挥国有企业主力军作用,推动产业又快又好发展工作会议”上透露:“‘十一五’期间,上海将以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为发展主线”。上海面临着由区域核心向国际核心的转变。

  中央对上海定位的建议主要是两点,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而上海方面最终确定的提升国际竞争力这一主线,实质上也包括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实际上,关于“十一五”期间上海市的发展主线曾经多次反复,“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这一主线的确定,是反复讨论的结果。而此前力倡的“两个优先”发展(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四个中心”定位(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等内容都被归结在这一主线之下。

  “提升国际竞争力首先就要发展经济实力,而国资国企是上海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脊梁,理所当然要在其中发挥主要作用。”冯国勤指出。

  而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上海市“十一五”期间国有资产调整和发展也必须紧紧围绕“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主线。

  同时,冯国勤指出,在这一主线下,上海国资国企的改革发展应该重点把握三个层面的问题: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走出去战略;坚持结构调整,走规模化、集中化之路。

  而这三个坚持也成为了解读《专项规划》的三把钥匙。

  自主创新能力

  对于“十一五”期间的发展,上海市对创新能力的重视前所未有。

  据《上海国资》了解,自从确定了“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发展主线之后,上海市委市政府又进一步明确了这一主线下应该包括提升上海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两大内容。

  其中,提升综合竞争能力是在“十五”期间提出的,“十一五”期间将延续下去;而创新(主要是指科技创新)能力则是新鲜出炉。

  冯国勤指出,上海经济发展到目前阶段,主要靠的是发展核心竞争力,下一步将由提升核心竞争力向增强国际竞争力转变,这一转变主要靠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这也体现在上海市产业政策的转变上。上海市委市政府清楚地认识到,过去以传统产业支撑上海发展,以高速增长为目标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续。因此,上海提出了“两个优先”,将产业重点放在以知识和创新并重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上。

  而要增强城市的创新能力,主要就是要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国外,重大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几乎都是企业所为,企业才是创新的主要载体。例如,在美国,80%的发展研究、60%的应用研究和40%的基础研究都是在企业进行的;80%以上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集中在企业,72%的研究经费来自于企业。

  正因为如此,提升上海国资国企的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了《专项规划》的主旋律之一。纵观规划全文,“创新”两字也是出现得最为频繁的字眼。

  《专项规划》中明确指出,“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是目前上海国资国企发展中存在的最为突出的五个问题之一。其具体表现为:资源资本过于分散,导致科研投入势单力薄;创新动力机制不健全, 导致经营者和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不高;重点产业集团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大部分企业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低于3%等等。

  在此分析基础上,科技创新战略成为了“十一五”期间上海市国资系统大力推进的“五大战略”之一,并设立了科技创新的具体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市国资委清楚地认识到国企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惰性”的复杂成因,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不是靠简单的行政命令所能推动的,因此在《专项规划》中用相当大的篇幅来诠释一种“引逼”企业创新的动力机制。在“塑造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动力机制”章节中,有关创新的内容占据了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

  其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核心业务一样,成为了对重点产业集团的产权代表进行考评的主要依据。

  此外,为了完善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提出将考核激励与国资三大管理相融合。把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考核融入对经营者的考核之中,融入国资的战略管理、预算管理之中,通过规划实现订目标、预算事中控流向、考核结果评绩效,并与产权代表的奖惩挂钩。同时,还特别提出了四个单列的创新能力考核指标:产业化转化能力、R&D投入、品牌创新和发明专利申请。

  《专业规划》还提出了完善科技创新配套政策的建议。例如,企业新增利润用于R&D投入的免征所得税,企业预提科研开发经费可以税前列支等优惠税收政策;允许经营者和科研人员以管理和技术入股,对取得突出贡献的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奖励股权等。

  据上海市国资委主任凌宝亨透露,国资委已经与科委、农委等部门共同出资设立了5000万元规模的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奖励基金,用以对符合“两个优先”产业发展方向、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产业化成效明显的科技创新项目领军人物及科研团队实施奖励。

  走出去战略

  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海外并购成为了2005年国内经济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但是,对于上海来说,走出去并不仅仅意味着走出国门,上海企业走向全国也属于走出去的范畴。

  “上海国资国企走出去,不仅要在全国范围内整合产业以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做响品牌,还要以资金技术换资源、换能源,确保上海城市竞争战略,更要在国际范围内广纳资金、技术、人才、网络,为上海城市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冯国勤指出。

  简而言之,上海国资国企走出去有两大战略目标:一是整合产业以提升企业能级;二是获取关键技术和资源,为企业发展服务,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专项规划》中,走出去战略也是“十一五”期间要实施的五大战略之一。同时,还提出要打造“走出去”的服务载体。依托相关企业集团,进一步发挥资源整合和集成能力,扩大资本、产业、地域合作范围,带领有条件、有实力的国有大集团“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走出国门,提升上海服务全国的能力和企业集团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走出去的时机问题,上海认为,单个企业走出去的条件目前并不是非常成熟,因此提倡的是集团行为,或者以项目来推动。

  例如,规划提到,鼓励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通过收购兼并有品牌、有技术、有市场的企业,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和研发中心,形成一批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大项目;引导有竞争优势的大集团和优势企业在境外招商引资,在海外募集上市,调动国际资源,支撑大项目的发展。此外,在服务全国的过程中,要积极开发土地、矿产、森林、石油、液化天然气等原材料、能源等资源类项目,为上海储备一批战略资源。

  规模化、集中化之路

  “坚持结构调整,走规模化、集中化之路,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是上海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冯国勤指出。

  要增强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要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某种程度上,企业的资产规模、销售收入能够反映其竞争力的强弱。两个例子可以反映出我国企业与国际大企业的差距。

  美国的沃尔玛一年销售收入是2000多亿美元;百联集团,可以说是我国的商业巨鳄了,一年的销售收入才只有2000多亿人民币,相差八倍。

  另外一组数据是,我国工业500强的资产总额还不如美国55家大企业中前三家之和。

  上海方面一直有个遗憾,尽管上海国有资产总额高达7300亿元,但却缺乏一批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大企业、大品牌。唯一一家曾经入选世界500强的企业——上汽集团,由于市场环境的因素,在2005年的评选中又跌出了榜外。

  因此 ,在《专项规划》中,重点提出要推动大集团战略的实施,要集中力量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领域,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跨国经营的世界级大企业集团。

  打造大集团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上升一个层面后的问题:国有资产布局的结构调整。

  上海国有资产调整与发展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国资分布太散,战线太长,国资布局结构仍有待进一步优化。据统计,2003年,在99个行业大类中, 50%以上国有资产集中在一般竞争性领域,近10%的国有资产散布在65个行业。

  “下到大饼油条,上到卫星导弹,都有国有资本的存在。”凌宝亨称。

  同时,在对全市经济发展整体带动能力强的关键领域,国资集聚度仍然偏低,国资吸纳、放大效应没有充分发挥。

  关于国资布局如何优化这一问题,冯国勤认为,要走规模化、集中化之路。

  在《专项规划》中,关于国资布局的结构调整,可以概括为“四大”:“大产业”、“大基地”、“大集团”和“大项目”。准确地说,是使国有资本进一步向支撑上海未来经济发展、关系城市安全、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资源集约、资产集中、管理集成的“大产业”、“大基地”、“大集团”和“大项目”集中。

  其中,支撑上海未来经济发展的“大产业”,一般是资本规模大,科技含量高、GDP贡献大、对全市经济发展整体带动能力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影响的产业。对这类产业中进入门槛高、社会投资不充分的,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且需要国资重点控制的行业和领域,国有资本要加大集聚和进入力度。在其他领域,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合理收缩国有资本行业分布跨度,提高国有资本的规模集中度。

  此外,上海国资还要结合上海城市功能布局调整,按照加强“大基地”建设的要求,加快调整国有资产空间布局,发挥国有资本在大基地建设中的支撑和示范作用。

  其中,在工业方面要向开发区、园区、示范基地集中。例如,临港新城先进制造业示范基地、吴泾清洁能源基地、上海化工区、闵行“光谷”、以南海湾开发为标志的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崇明东滩生态示范基地等等。

  而服务业则向集聚区(带)集中。上海国资将结合黄浦江、苏州河两岸开发,加快商业和服务业企业的布局调整,整合资源,联合其它资本共同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现代物流集聚区、纺织时尚产业集聚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带。

  至于“大集团”,《专业规划》指出,大集团应当主业突出,体制机制完善,治理结构健全,管控模式合理,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在保持国资必要控制力和带动力的前提下,调整国有企业股权结构,以较少的国有资本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形成国资、民资和外资共同打造“大集团”推动经济发展的格局和态势。

  根据重要性、稳定性、流动性和控制力等具体情况和要求,原则上,对关系城市社会经济安全、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行业和领域以及掌控重要资源的企业,国有资本保持独资或“绝对控股”;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中的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骨干企业,国有资本保持必要的控制力;对市场化程度高、竞争激烈的行业和领域中的企业,要逐步降低国有持股比例;对影响城市生态环境、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和领域中的企业,国有资本加快退出,实施关停并转。

  “大项目”通常是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强、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具有较大经济规模的产业项目或关系城市安全和功能发挥的基础设施、重要资源和能源开发项目。“十一五”期间,上海国资将引领和带动社会其他资本共同支撑“大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国有资本的配置效率。具体而言,有四大导向:加大对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大项目投入;支撑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设;建立基础设施开发、建设项目的滚动循环机制;开拓国内外资源类项目。

  亮点:“两化”路径

  “规划中有一个提法相当不错,那就是以股权分置改革为契机,推动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同时还要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这实际上将给国有资产的流动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杨建文对于“两化”路径的提出予以了高度评价。

  国资固化一直以来就是一个“老大难”问题。理论界和国资系统对国资固化带来的后果有一共识,那就是会出现“冰棍”现象,缺乏流动性的国有资产会像夏天的冰棍那样慢慢融化、消失。

  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去流动,关于流动和流失的关系,理论界存在不少争论。尤其是自2003年“郎顾之争”后,在流动中的国资流失现象被片面夸大,甚至有人极端地认为流动是造成国资流失的“罪魁祸首”。一时间,众人侧目,国资监管部门承受了极大压力。

  “卖得比评估价高,说评估可能有猫腻;卖得比评估价低,又有人指责有暗箱操作,导致了国有资产流失。只要是国有资产转让,就肯定有说法,左右不讨好。”杨建文指出。

  流动中的流失确实存在,但这毕竟是小头。现实情况是,对大量的国资固化,凝固、封闭不动而造成的国资流失却视而不见。国资不流动不增值,不流动就没有生命力,不流动就会死水一潭、坐吃山空。

  而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两化”路径的提出,一方面能够极大地方便国资流动,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国资流失。

  就上海而言,国有资产资本化、资产证券化程度较低,国资流动性仍然不足。据统计,2004年,已完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改制的企业国有资产占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的比重61.8%,但上市公司占用的国有资产仅占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的13.69%。尤其是,在社会事业领域大量国有资源仍未资本化,导致国有资产凝固化、部门化以及增加资产贬损的风险,影响了国资结构调整的进程。

  为此,《专项规划》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上海国资的改革目标包括加快推进国有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改造,推动国有资产的证券化进程和建立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运作机制。到2010年,30%的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到上市公司中,80%左右的市属行政事业性的企事业集团完成多元化改制。

  最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在全面推进行政事业性国资改革重组方面,又走在了全国前列。

  按照《专项规划》的部署,“十一五”期间,上海在实现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委托监管全覆盖之余,还将以增量国资撬动存量资源,重组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领域中的国资国企,带动各种社会资本共同开发产业、培育市场。

  具体的做法是,逐步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中的盈利性部分并入相应的企业集团;逐步剥离机关事业单位中的盈利性国有资产,将其归并于相应的国资营运机构;逐步剥离企业单位中的公益性或公共性国有资产,将其归并于相应的机构。

  “此外,《专项规划》中除了服从整个上海的发展主线外,也结合了市国资委推进国企改革、调整经济布局和结构、加强国资监管三大任务的自身定位,并做出了相关部署。”杨建文分析说。

  其具体措施有:健全出资人监管体系,实行分类监管,分类考核;进一步完善任期制、契约化管理、业绩考核和薪酬分配制度,建立重大决策审议机制;初步建立以市本级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为核心的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体系;完善国有资本收益管理制度等等。

  上海国有资本产业调整思路

  重点支撑

  国资重点向汽车、电站设备及大型成套设备、港口机械设备制造业等现代装备制造业集中;向生物和信息技术等领域集中;向“三港两网”、桥梁、隧道等现代化基础设施关键领域集中。

  先导性进入:

  对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国资要适当增加投入,通过先导性进入吸引国际国内多元投资,促进产业升级和行业发展。

  择机调整

  在商贸、旅游、会展、航运服务等行业,依托优势企业,整合资源,做强企业,待产业发展成熟,吸引其他资本进入。在水、电、气、

公共交通等基础、公益性领域中,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民资进入。

  对基础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依托中央企业做强做大。对不适宜国资而更适宜民资发展的行业,国资直接实行多元化改制退出。对劣势行业、高能耗、高污染等领域,国资加快退出。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