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气荒不是商家的错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3日 02:06 第一财经日报 | |||||||||
王佴 刚一入冬,华南地区瓶装气一路告急。 对于气量因何短缺,常见以下两种解释:一是前段时间,国际油价涨得太厉害,于是导致现在的进口气也跟着涨;另一个原因,有企业参与爆炒。某市物价局官员甚至言之凿
咱们先分析两个问题:第一,气价高涨这一过程中,所谓的各批发企业炒作是不是主要因素?第二,即便商家真的存在投机行为,那是不是有了必须“秋后算账”的必要? 去年夏天,同样是华南出现了油荒,当时有一种说法,因为存在内外油价差,所以两巨头干脆把国内供给量给调低了,结果两巨头均十分委屈,于是到了年底中央财政还不得不拿了近100亿元为中石化弥亏。 虽然忙活了半天,也没搞清油荒这事,到底是谁干的。或许,这就是传说中的“俘虏理论”,政策制定者到头反被政策约束者给控制了。 所以,当我们看到,出现进口气供应短缺、价格上涨时,两巨头不是以平价气供应市场,而是也来了个招标出售时,就不要大惊小怪了。 再说投机,有点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一个产业或市场是否有竞争性,是从以下三方面来判断的:一是新进入者与原有经营商是否地位平等;二是有无沉没成本;三是新进入者能否确保一定利润。如果这三个条件满足,那就是竞争性产业,经营者必须按市场平均利润来为自己的产品定价,否则他们就会被这个市场所淘汰。 拿着理论套一套现实,我们就知道,那些遍及城乡的加气站以及它们上一级的批发商,都不过是瓶装气中下游市场自由竞争的参与者,如果非把气荒造成者的帽子,扣在他们偶尔为之的加价行为之上,真有点吃柿子专挑软的捏的味道,毕竟当他们真的亏损时,是没有人会拿100亿元的红包来补贴的。(作者为本报华南分社记者)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