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慈善捐助不应成为道德勒索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0日 15:25 珠江晚报

  截至1月4日,河南省开封市知名旅游品牌清明上河园在本地开展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中,除向市救灾办捐赠衣服若干外,捐赠现金仅15元。作为“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经济组织”,清明上河园此举被认为“对贫困群众缺乏爱心,对社会缺少责任感”。(见昨日《北京青年报》)

  有媒体分析,所以会出现此次企业与社会的捐助摩擦,源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企事业
单位捐赠的潜规则——摊派。事实上,摊派已经使慈善捐助沾上了强烈的道德勒索色彩:部门理直气壮地摊派,舆论理直气壮地进行道德羞辱,企业在道德强迫下产生逆反心理,捐助摩擦由此而生。

  慈善捐助本是一种皆大欢喜的阳光活动,“只有获益者而无受害者”。但显然,在“知名企业仅捐15元”的道德羞辱下,助困捐资已经陷入非常尴尬的“全输局面”。

  在助困捐资上,以摊派的形式对企业进行道德强迫的现象普遍存在。表面上看,这种摊派和道德强迫似乎是合理的——在企业缺乏主动性的情况下,强迫能够增加慈善捐助的数量,似乎推动了慈善的发展。其实不然,这种道德勒索是对慈善的一种毁灭。

  真正的慈善,不在于结果能捐多少钱,不是捐的钱多了慈善事业就得到发展了,慈善的本质在于过程——一个皆大欢喜的阳光过程。捐助者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受助者获得必要的生存资料,组织者欣慰地感受到了共生的和谐。慈善的魅力不在于最终的善款能助人,而在于这个共赢的过程滋润了社会道德生态,促进了社会的凝聚,这样的慈善才能给社会带来真正的和谐。

  而在道德勒索下,虽然善款增加了,但慈善却失去了灵魂,因为慈善被抽离了“共赢”的品质,有了受害者——最起码被摊派被强迫的企业是受害者,而慈善之下出现了利益受损者,这种慈善就没有了意义。

  吝啬也罢,不主动捐款也罢,这只是个人的一种道德水准问题,虽然没有给别人带来利益,但至少不会危害他人利益。

  确实,中国许多企业缺乏企业公民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感,在慈善捐赠上非常被动,这里既有道德进化因素,也有制度缺失因素,但无论如何,这种消极不能成为道德强迫的理由。强扭的瓜不甜,对于一些企业的吝啬,我们只能寄望于制度的完善和他们循序渐进的道德成熟,而不能恨铁不成钢地诉诸于道德勒索。慈善是纯洁无瑕、和谐、阳光的,容不得过程中有受损者。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