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上海引资转型静悄悄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8日 06:49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朱华夏   2005年,上海合同利用外资出人意料地大幅攀升,更引人注目的是,现代服务业占引资总额比率首次超过50%,引资结构的变化或许昭示上海经济转型已初现端倪。   1引资“成绩单”出人意料,引资结构的变化更令人欣喜   新年伊始,上海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公布:该市累计引资超过1000亿美元,2005年合同利用外资创下历史新高,增幅达18.3%。特别重要的是,现代服务业占引资总额比率首次超过50%,达到52.9%。   从最初制造业项目一统天下,到后来现代服务业快速爬升,5
2.9%的比重既说明了上海引资结构已经悄然转型,更可以看出近年来上海努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成效。   上海的发展,往往会影响许多地区。这次引资结构转型的原因、方式,以及对未来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同样引来了诸多关注。   实际上,如果对照2005年上半年的引资情况,上海全年引资成绩确实有些出人意料。   据统计,2005年第一季度,全国引资增幅普遍大跌,长三角地区尤为明显。上海实到外资同比增长仅1.5%,增幅比上年同期下跌约10个百分点。进入二季度,形势并未根本性好转,部分城市很多指标甚至负增长。   外资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在长三角。这里的城市长期走开放型经济道路,对外依存度颇高。据统计,上海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1/5,就业的10%,工业产值的60%,是由外资企业创造的。此次引资增速下滑,一度引发了地区性大研讨,当时甚至有人认为出现了引资拐点。   而上海某些动作在一定程度上也加深了“不安”气氛。比如,去年初该市公开宣布取消招商引资硬任务的考核,虽说主要目的是引导官员重视引资质量,人们还是猜测“主动减压”是否意味着引资困难加大。   引资下一步究竟该怎么走?长三角各地普遍受资源、能源双重约束,在他们看来,上海引资年终成绩单无疑有导向意义。   2服务业“利好”频出,提升外商投资上海的信心   年终统计让人惊讶,上海的解释同样出乎意料。   记者走访的相关部门谦虚地表示,2005年下半年引资涨幅剧升,主要归功于“利好”消息多。   细数2005年下半年,上海经济大事要事频现:7月到12月,相继有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成立、浦东确立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2010年世博方案通过、洋山港开港等一系列“利好事件”。   客观而言,这些消息的确大大提升了外资投资上海的信心。数据也证明了这点:去年全年,上海共新批12个超亿美元以上项目,其中10个左右出现在下半年。   更大的变化是,由于利好多涉及金融、物流等改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的范畴,大量进入上海的资金开始聚集于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甚至是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中心、研发中心等领域。   据统计,受洋山深水港开港在即影响,上海2005年新批物流企业是上年的5倍,目前累计有1200多家从事现代物流的外资企业进入上海。   而这些项目的投资,恰恰是现代服务业中投资比重较高的部分。用上海市外经贸委一位官员的话说,“2005年下半年,上海引进现代服务业的势头实在很猛”。   3上海寄希望于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推动产业升级   现在的关键是,依靠利好消息带动的引资高潮能否长期保持,它的形成方式对上海周边地区是否有借鉴价值?换句话说,上海2005年出现的引资结构转型,是纯属偶然,还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这牵涉到长三角地区为何如此看重现代服务业吸纳外资潜力的问题。   经历上一轮迅速扩张的招商引资时期后,长三角各地逐渐出现了土地、能源、商务成本等一系列瓶颈,引资步履开始放缓。以节约化、集约化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得到了一致肯定。为此,上海还算了一笔账:虽然该市综合能耗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却是美国综合能耗的2倍,日本的4—5倍。降低能耗,当然不可能依靠简单的节能节电,其根本还在于依靠产业结构大调整,把较为粗放的低端生产力逐步调整转移到其他地方,再集聚、释放新的高端生产力。   经过多方调研,上海首先提出重点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污染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之后,这一战略也成为长三角各城市调整结构、产业升级的共同目标。   这是长三角发展现代服务业自身的内驱力;放眼世界,这种转变本身也是全球产业新一轮转移趋势所致。   如今国际上服务业转移趋势日益明显。很多跨国制造商一来为了降低成本,二来希望集中精力发展核心业务,纷纷把一些其他业务,如物流体系、人力资源培训、人事代理、财务法律咨询等,或者外包给专业公司打理,或者转移到低成本地区。   类似趋势正在长三角一带上演,尤其是上海。这里拥有中国目前最为集中的跨国制造企业,随着工业产品本身越来越趋向自动化、高科技化、高附加值化,他们同样需要并寻找金融、信息、技术和流通方面的配套服务企业。其实,坚持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并重,一直是上海外贸发展的战略之一,“十五”期间,上海服务贸易年均增长35%以上,远远高于货物贸易。   从这个角度分析,上海2005下半年集中出现的种种利好,可以看作是政府之手顺应并推动了市场的需求。可以预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也将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扩大。   4从服务业经济到服务经济,上海对现代服务业有了新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随上海经济发展而扩大的投资空间,并不仅仅针对现代服务业。相反,现代服务业的繁荣,很可能会扩大先进制造业的投资空间。   乍看有些出人意料,细想实是情理之中。   统计数据显示:上海2005年引资总额的49.8%来自原有企业的增资。仅下半年,就有近10家企业决定追加超亿美元以上增资。上海投资软环境的优化,无疑是重要因素。   1月10日下午,上海市外经贸委和市WTO事务咨询中心联合召开了“服务外包座谈会”。副市长周禹鹏说,涉及软件、物流、人力资源、金融配套和财务等高端领域服务业的进入,不仅提升了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有效发挥了吸纳海内外人才的载体作用,还不断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优化了投资环境。   正是认识到二、三产业之间存在着微妙而复杂的相辅相成关系,上海提出了引资新思路: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之所以是“服务”经济而非“服务业”经济,在于上海并不简单地把这些现代服务业划归到三产,也不认为它隶属于二产,而是重新界定为二、三产业融合的一种新兴产业。它的重点就是发展总部经济、现代物流、金融法律、人事人力资源配套服务,以及软件外包等生产性配套服务业。规划方面,中心城区仍是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但郊区开发区将来除继续吸纳先进制造业外,还将增添引进国际知名服务外包企业的任务。   这样的规划,当然除了拥有上海城市功能整体优势,也考虑到了长三角强大的制造业后盾。按照新的设想,上海启动新一轮以服务经济为增长点的发展战略,所有现代服务业包括中心城区高端产业的产业链,都必须考虑长三角区域分工体系。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