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居民储蓄持续冲高的隐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8日 00:00 中华工商时报

  本周,人民银行公布了一组令人吃惊但又在意料之中的数据。说截至去年12月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突破了14万亿元。

  这应该是个老话题,但也是个时时出现而又没解决方案的新问题。

  居民存款为什么持续冲高?一个最普通的解释是说因为投资渠道过窄,而问题的答
案却远非如此简单。

  人民银行每季度要搞一次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近年来,存款人认为利率低的人正逐渐增多,到2005年4季度,这一比例高达62.1%,较上季提高两个百分点;有36.3%的居民认为利率“适度”,较上季降低1.4个百分点。尽管如此,居民储蓄意愿自2004年10月29日加息后,仍一直持续增强。

  这是为什么?

  除了老生常谈的“投资渠道过窄”之外,消费意愿持续回落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我们知道,消费意愿与存款意愿此消彼长。一直以来的消费制度改革不到位迫使居民将储蓄作为最钟情的投资方式。储蓄高增长的负面效应包括:加剧了间接融资比重过高的不合理格局;使专业银行财务风险高度集中,潜伏隐患等等。储蓄率增高一定会伴生消费率的下降和平均消费倾向的长期下降,从长远来看,对经济有比较大的影响。

  不可否认,高储蓄率曾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但过高的储蓄却一再让高速前进的

中国经济

  生隐忧。

  按照正常的经济学理论,在经济起飞之前,储蓄率长期在较低水平上徘徊。在经济起飞时期,随着人均GDP增长,储蓄率逐步上升。也就是说,储蓄增长的速度高于消费。当储蓄率上升到30%之后,储蓄和消费几乎以相同的速度增长,储蓄率保持基本不变。在“趋于成熟阶段”维持高储蓄率。在维持高储蓄率大约20-25年之后,消费的增长速度终于超过了储蓄。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储蓄率开始逐年下降。在“大众高消费阶段”,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逐步增加,储蓄率逐渐回落到“正常”水平。

  但是,以中国的实践,这样的规律却并没有充分得到验证。

  很显然,这个规律是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得以实施的,而目前的中国却有足够多的变量来影响这个结论。哪些变量?首先是金融制度不完善,其次是社会保障体系的系统性缺失。

  将过高的储蓄化解为经济发展的“动能”才能实现我们所说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多层次金融市场建设征程遥遥的情况下,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即期消费行为却是相对风险较小的解决方案。

  应当看到,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是改善人们消费趋向的关键。如果提高了消费者在未来生活方方面面的安全感,储蓄资金的“消肿”工作才能更为有效。(18G6)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