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科技创新·通货紧缩·体制改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6日 17:09 第一财经日报

  郭继丰

  关于科技创新

  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于1月11日下午在北京闭幕。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大会上表示,中国2020年要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各专家也纷纷撰文提出
观点。

  叶笃正、符淙斌:中国在某些优势领域应有发言权。中国科学院院士叶笃正、符淙斌在1月1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中国应有重大国际科学计划》一文提出,由于科学发展水平和国力,发展中国家参与发达国家提出的重大计划,多半没有实质性的发言权。今天我国的经济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力日益强盛,在某些科学领域有较坚实的工作基础,具备了领导高层次国际科学合作的能力。中国科学家有能力在某些优势领域中唱主角。以我为主提出并主持几项重大国际科学计划,将大大提升我国在国际科学舞台上的地位,还将有可能扭转人才流动的流向,不仅可以吸引一批滞留在国外的中国学者为这些计划的实施作出贡献,还可以吸引一批优秀的外国科学家为此作出贡献,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国在这些优势领域的地位。同时,这些重大科学计划的成果必然对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技术的基础。

  萧灼基:技术创新应重视基础研究。经济学家萧灼基接受采访时指出,自主创新是中国当前调整经济结构、创造新经济增长点、解决经济深层次矛盾、提高国际

竞争力的根本之策。技术创新应从头抓起,从基础着手,就国家的整体科技规划而言,应特别重视基础研究,基础不打好就很难进行尖端技术研究;当前最重要的是在关乎国家整体发展的节能技术研究上下工夫,力求取得突破;加大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力度,在经费投入和人员配备上优先考虑,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条件。自主创新要建立良好的制度保障,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林毅夫: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并举。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近日接受《中国信息报》采访时指出,发展中国家,如果靠引进技术来取得技术创新,由于成本低、风险小,在各个领域都可以大量引进现成的技术,所以和发达国家相比,取得新技术发明专利的数量虽然比发达国家少,但是技术创新的速度却可以比发达国家快得多。就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言,靠发明和引进技术两种方式当中到底哪一种方式比较好?应该依成本和效益的比较而定。

  林毅夫同时指出,发展中国家也需要从事新技术的研发。首先在国防安全方面,有些技术绝对必要,没有这些技术,就没有国防安全。另外,在某个产业上要不要自己从事新技术的研发,主要决定于有没有比我们更发达的国家在相同的产业上有比较优势,如果有的话,技术创新尽可能以引进为主,如果没有,就只能自主研发。

  关于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新年伊始,各主要科研单位和学者纷纷出台有关2006年或“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增长的预期和相关政策的建议。

  张晓晶:不会陷入通缩。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张晓晶认为,2006年中国经济不会陷入通货紧缩,其理由有七个方面:开放因素,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包括贸易增长的估计都很高、全球各大央行都在考虑如何防通胀、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需求也有巨大的潜力、原油价格很多权威机构都预测2006年油价仍处在较高水平;经济增长方式注重质量以后,增长速度就会降下来,从而带动价格下降;维护金融稳定的支出会形成未来通货膨胀压力;当前的周期波动不同于10年前,在调控上基本是未雨绸缪有保有压,在外部环境上“十一五”全球增长态势较好;产能过剩是周期性现象,并不必然导致通货紧缩;CPI指数调整会推动CPI的上涨;统计数据上,M2保持了18%以上的增长率;投资上政府并没有把控死、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并没有根本改变。

  张平:保持高位增长依然可期待。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张平在《2006年宏观展望和动力转换》一文中认为,2006年中国经济保持高位增长依然可期。张平认为,近年来的高增长则更接近于无理论的“自适应模型”的结论,中国处于一个建设周期的中期。“从波动的角度看,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形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按周期可以划分10个周期,我可以看到新世纪以来,周期波动很小,2005年增长为9.4%,而且高速增长连续超过了3年,如此平稳高速的增长是历史上所没有的,增长和波动的轨迹有所改变,继续保持连续的高位平稳增长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比较看,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省都存在着连续高速平稳增长超过5年的历史,2006年保持高位增长依然是可期待。

  关于体制改革

  《瞭望》:中国体制改革进入胶着状态,历史重任远未完成。最新一期《瞭望》周刊载文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的体制环境较之以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从总体上判断,中国体制改革的历史重任还远未完成,且进入了一种是进是退、是破是立的胶着状态。许多旧体制被冲垮,但根深蒂固的东西仍然存在;许多新体制已建立,但实质性的问题并未真正解决。尤其是改革在一些根本性、关键性的部位停滞不前。

  其中,城乡二元体制是阻挡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体制鸿沟,是束缚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发展,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障碍,也是当今中国最大的体制改革难题之一。从制度层面判断,中国的现代化,说到底,首先是指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建立城乡公平、统一的经济社会制度。

  孙立平:利益博弈时代对立双方可能都是正确的。1月10日至11日,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在2006中国新视角高峰论坛上表示,中国目前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或者是一个需要进行抉择的时期。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十字路口。这种选择在2006年最集中体现在对改革的反思上。比如在利益的关系上,对立的东西不见得是对错之分,实际上表明的是不同人的利益。一百个人,99%的人一个主张,另外一个人是另外一种主张,不见得是对是错。在利益的关系上,深化对改革的反思,从而形成改革的共识和动力可能是2006年我们需要面对的很严峻的问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