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银行缘何成周瑜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4日 17:05 21世纪经济报道

  在融资领域里,这一古老的歇后语似乎又有新解:一些商业银行在向企业发放贷款时,可以堂而皇之地将替银行“包装不良资产”作为贷款发放的前提条件。这一情况,在某些地区已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所谓替银行“包装不良资产”,指贷款企业,要按贷款的一定比例,对银行一些已经注定无法回收的呆坏账“买单”。通常情况下,企业为了得到新增贷款,只好硬着头皮接受。这就是“愿打愿挨”的新解。

  原则上讲,企业只要符合各项贷款条件,银行就应该按规定发放贷款;反之,如果企业不符合贷款条件,即使其愿意替银行“包装不良资产”,银行也不应该向其发放贷款。将以往的不良资产和新贷款硬性捆绑在一起,或许算是银行的一种“金融创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中国银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改革,始终未能改变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属性,其经营行为尤其是贷款行为中,资本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双重垄断的地位,始终未见削弱,这就是中国银行业的寡头垄断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银行手中的贷款资源,更是一种稀缺的公共资源,银行的经营行为,也不是单纯的市场行为。

  因此,在“市场化”幌子下的类似“包装

不良资产”的金融创新,在资本权力和行政权力双重垄断的大背景下,较之通常意义上的商家对消费者的“硬性搭售”, 更加具有隐蔽性和压迫性。而如果“包装不良资产”在事实上最终演变替少数人的腐败行为“买单”,其性质也将更为可恶。

  银行要充分认识不良贷款“双降”的严峻形势,实际上预示着银行业不良贷款的危险信号。要应对这种局面,银行唯有从彻底改造其目前水平低下的风险管理体系(最近国际评级机构惠誉给予中行、建行和交行的最新个体评级,仅仅是“D”,原因就在于其信用风险管理能力还处于初级水平)上下功夫,如果只是一味在一些旁门左道上动脑筋,只能是“饮鸩止渴”。

  读者尤旭东(深圳市

华侨城)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