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学问家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4日 15:04 21世纪经济报道 | |||||||||
吴 亮 在生活版的专栏去谈一些也许很学术性的问题显得不那么恰当,但又从哪儿去找比较轻松的话题呢? 前些天,我以玩笑的口吻杜撰了一个身份叫“模仿家”,马上有人提醒我:猴子也
现在情况变了,做学问只需要“援引”,然后需要一大堆参考书目、一台上网的电脑和一帮“包打听”,或者一连串学术会议……学问的发展五花八门,以至我们要忍不住生疑:它结的“果子”好吃吗?学问的分类和交叉融合令我们目不暇接,如果不是为了谋生投靠在它的门下,学问对我们还有什么其他的意义?我们的生活如果不能靠模仿家和插科打诨的“无厘头”卡通人来打发,交给学问家,用他们援引来援引去的知识能解决我们的问题,能使我们增进快乐、得到福祉吗? 这个世界早已支离破碎,专业越分越细,使所有人在绝大数领域都成为无知的门外汉。有人说,这正是学问家横行的大好时机!他有没有学问,有多少真学问,你没法知道。一直在讨论学术良知其实表明学术中的无耻在增长,一直在讨论学术规则、学术制度也表明学术内部充斥着混乱、私欲、帮派和外行,这使得学术变得粗糙、退化、矮小、劣质,它没有力量没有眼光,它只是滥竽充数浪得虚名,骨子里对自己从事的学问早已失去了内心的敬畏……等等,我这样的措辞是否有些不恰当? 学问家之间过去和现在始终在明争暗斗,但大众并无兴趣。那么谁在关心?是学问界的小众吗?如果这样,我就非常悲观了——学问家的虚荣心稍有发作就自损形象,本来,他们有无学问我们不甚了了,现在,他们惟一可以傲人的形象也摇摇欲坠了。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