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所谓学问家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4日 15:04 21世纪经济报道

  吴 亮

  在生活版的专栏去谈一些也许很学术性的问题显得不那么恰当,但又从哪儿去找比较轻松的话题呢?

  前些天,我以玩笑的口吻杜撰了一个身份叫“模仿家”,马上有人提醒我:猴子也
会模仿,难道模仿只是人的天性?我不是个进化论者,我也不相信人是猴子变的,不然我可以回答说人和猴的基因比较接近。当然这不过是别人的说法,重复一遍并不表明我有学问。我还稍微看过些杂书,记得有位英国人大概叫莫里斯吧,他写过一本小册子《穿衣服的猴子》,讲人的动物性一面。我如果把它找出来,引几段,是不是就显得有点学问?西方人说艺术起源于模仿,可不是从猴子身上观察到的结论。学问的途径有很多,观察、归纳、推理、演绎、实验、实地考察——条条道路通罗马。

  现在情况变了,做学问只需要“援引”,然后需要一大堆参考书目、一台上网的电脑和一帮“包打听”,或者一连串学术会议……学问的发展五花八门,以至我们要忍不住生疑:它结的“果子”好吃吗?学问的分类和交叉融合令我们目不暇接,如果不是为了谋生投靠在它的门下,学问对我们还有什么其他的意义?我们的生活如果不能靠模仿家和插科打诨的“

无厘头”卡通人来打发,交给学问家,用他们援引来援引去的知识能解决我们的问题,能使我们增进快乐、得到福祉吗?

  这个世界早已支离破碎,专业越分越细,使所有人在绝大数领域都成为无知的门外汉。有人说,这正是学问家横行的大好时机!他有没有学问,有多少真学问,你没法知道。一直在讨论学术良知其实表明学术中的无耻在增长,一直在讨论学术规则、学术制度也表明学术内部充斥着混乱、私欲、帮派和外行,这使得学术变得粗糙、退化、矮小、劣质,它没有力量没有眼光,它只是滥竽充数浪得虚名,骨子里对自己从事的学问早已失去了内心的敬畏……等等,我这样的措辞是否有些不恰当?

  学问家之间过去和现在始终在明争暗斗,但大众并无兴趣。那么谁在关心?是学问界的小众吗?如果这样,我就非常悲观了——学问家的虚荣心稍有发作就自损形象,本来,他们有无学问我们不甚了了,现在,他们惟一可以傲人的形象也摇摇欲坠了。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