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们的大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4日 13:55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文/山田和夫 在刚刚过去的2005年里,日本迎来了战后60年的纪念日。对于这场给其他国家及其国民所造成巨大伤害,而且也让日本付出惨痛代价的亚洲——太平洋战争,现在日本国民是怎么认识的呢,对于未来又是如何期许的呢?就在这面临着严峻拷问的标志性的一年里,出现了一部日本电影的巨作——佐藤纯弥导演的《男人们的大和》。
从围绕这部电影的各种环境和条件因素考虑,在这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我就一直对制作者的主观意图和客观效果有着不少的不安和疑虑。结果,我所担心的很多问题都成了现实。很遗憾,制作者主观意图中善意的一面在现实面前不但显得虚弱无力,而且大跨步的在向后退。 去年的8月17日,电影拍摄完毕,为此召开了一个非常大的记者招待会。1945年4月,一些年轻的日本水兵乘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舰大和号开向战场,一去无回。饰演这些水兵的演员们出席了记者招待会,并回答了媒体的提问。有的说“为所爱的人而死”,有的说“赴战”,其中有人甚至像那些战犯一样明确无误地说“如果在那种情况下,就要为国家而奔赴战场”。我简直被惊呆了。 不过,佐藤导演说:“那样不对,如果是为了爱,就不应该打仗!如何能不打仗而过和平的生活,这才是我想说的。”我为佐藤导演的话所打动,但是,媒体报道的焦点无一例外的是演员们的那些“豪言壮语”,而忽视了制作者积极的主观意图。这也就是我前面所说的围绕着电影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电影的主角是当时14岁到16岁的志愿参加海军的“特别少年兵”。他们乘上大和号的时候应该是17岁左右。我自己就是1944年16岁的时候成为海军航空兵的“海军甲种飞行预科练习生”,1945年8月17岁的时候成为“水上特攻队”(即自杀式攻击)的一员,也正好在这时日本战败了。对那个时期的回忆和体验加以反思,现在我决心使日本不再走上侵略战争的道路,而且正在为此而努力。 对于我来说,电影里那些年轻士兵的心境和想法绝对也就是我自己的,我对这非常有同感。这种苦涩的心情一旦被勾起,不管现在出于什么考虑,我都坚信用“优秀”和“美”这些词来形容这些少年士兵是很不恰当的。虽然说追悼他们的惨死并不算什么错,但是如果这种悲剧稍稍的被美化就会使同样悲惨的结局再现,这样去做是在把人们引向最危险的一条道路。 在电影院里和出席首映式的观众中不少人为这幕惨剧而流下眼泪,报纸上电影广告里充满了诸如“如此优秀的日本男儿,怀着这样的心情赴死”,“军舰上的人命运……如此悲壮,如此凄美……惹人哀怜”这样一些女性的感伤文字。另外还有电影厂一贯使用的宣传语:“他们只是为了守卫爱人、家庭、朋友和祖国……”这种感伤的追悼与宣传相呼应,结果就让这种惨死在感情上被美化了。特别不能忽视的是,电影本身就存在迎合宣传语言和观众朴素“感动”的问题。 影片是通过大和号的幸存者和战死者的家属们一起去军舰沉没的地点吊唁死者的过程来展开叙述的。那时少年士兵们怀着对大和号天真的憧憬,无知地去战死。我当时就是这样申请参加特攻队的,所以那些少年士兵的心情对我来说非常容易理解。正因为如此,我才不能原谅那些把天真无知的少年赶到战场上送死的人。如果要表现他们的惨死,这是绝对不能忽视的一点。 大和号载着3300人,只携带了单程的燃料,在没有空中支援和掩护的情况下向冲绳方向驶去进行海上特攻。这部电影似乎对这种有勇无谋的战法有所微词,但是却没有深入表现这种战法的非人性。特别是对军队高层的“成为一亿国民总特攻的先驱”的命令,大和号的指挥部只是毫无异议地盲从。士兵出身的一些军官产生了对战争的怀疑,他们和海军军官学校出身的军官产生了激烈的争执和对立。但是,只是“我们的失败可以让日本觉醒”一句话,就让双方都沉默了,于是都遵照命令,带着那些比他们更年轻的少年士兵驶向死地。 如果要对这种毫无理性的自杀式战法追根问底的话,实际上可以借此揭示出那场被称为亚洲——太平洋战争的非正义侵略战争的反人类性和反科学性。但这部电影对于有关责任的思考却非常的缺乏,这正是该电影最大的缺点。 如果大和的死者们像电影公司宣传所说的“只是为了守卫爱人、家庭、朋友和祖国……”那么这样残酷的战斗就被美化了,亚洲——太平洋战争也就成了日本生存和自卫的战争。这难道不是为我们最应该警惕的侵略战争肯定论(我们称之为“靖国史观”)张目吗? 到电影公映时,佐滕导演说:“看了这个电影,我觉得认为是为了守卫所爱的人而战也可以,认为绝对不应该发动战争也可以。这取决于个人的观点。”他还说:“《男人们的大和》完全是一部电影而已。”这与他以前所表现的观点不同,现在的他表现的非常暧昧而消极。我对他以前表达的“主观意图”很支持,但是现在对他这种回避责任的作法感到极为遗憾。同时,我觉得这也不能完全归结于导演个人的问题,整个日本电影界与日本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 (作者山田和夫系日本知名影评家,1928年生,东京大学经济系毕业,著有《黑泽明——人与艺术》和《日本电影界101年——未来的挑战》等著作;《男人们的大和》2005年12月17日在日本公映,产生重大反响,该片导演佐藤纯弥曾拍摄电影《敦煌》;此文系作者专为本报撰写之评论,见习记者黄飞翻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