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对读书无用的经济学分析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3日 20:22 中关村

  楚一民(湖北)

  河北省威县是个“普九达标县”,按照达标要求,义务教育的辍学率不应超过3%。但事实是,该县每年初一入学学生1万多人,初三中考时只剩下4000来人,三年流失6000多。这意味着,该县的实际辍学率实际上是60%,20倍于3%的标准,而在威县贺营中学,三年总辍学率更是高达近90%。

  这种触目惊心的辍学现象,绝非河北威县独有,据此前东北师大农村教育研究所对辽宁等6省14市17所农村初中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学生平均辍学率超过40%。和威县一样,家长们的“读书无用”论,被认为是造成大面积辍学的根本原因。

  在科教兴国方针倡导多年的背景下,“读书无用”论为何还会一再出现,并且如此有市场?“读书无用”背后究竟“无用”的是什么?我想,这是一个任何关心教育事业的人都不能不认真面对并严肃思考的问题。在此,笔者想从经济学的视角尝试做一点“有用性”分析。

  依据经济学原理,任何产品的“有用性”,都是由两个方面构成和决定的,即外在的使用价值和内在的劳动价值量——制造(培养)成本,这意味着,一样产品的若要“有用性”大,就必须使用价值足够高而制造(培养)成本足够低——通俗地说,也就是“价廉物美”,反之,若“质次价高”,“有用性”则小乃至干脆“无用”。依据这一分析,如果我们把“读书——受教育”也看作一种产品的话,那么就会发现,与其它任何社会产品一样,教育也有一个使用价值和制造(培养)成本问题,换言之,所谓读书(教育)的有用性,实际上也是由其使用价值和培养成本构成和决定的,使用价值高培养成本低就是“有用”的教育,否则便会“少用”或者“无用”。

  那么,看看今天的教育实际,其使用价值和培养成本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

  先看“使用价值”。众所周知,虽然“素质教育”作为口号已喊了多年,但从全局尤其就农村教育来看,“应试”仍然是其本质。显然,这种与生活现实相脱离的教育环境下,教育实际上只能是为考试、为升学的“教”和“育”,其“用途”必然是,培训学生机械刻板的考试技术和能力。因此,一旦进一步升学无望,这样的技术和能力对于现实生活除了“无用”,当然不会有别的前途(除非当考试“枪手”也算一种用途),所谓“种田不如老子,养猪不如嫂子”,“读了十几年语文,仍然写不通文章”……

  再看培养成本。这方面的数据和例子更是不胜枚举:最近的一个数据是,安徽省城调队调查显示,一般平均教育支出占家庭收入的近四成,农民培养一个大学生需要18年的收入。而与之相呼应、流传已久的民谚是“一人读书,全家吃糠”,“送孩子读书像赌博”;另有统计显示,目前的大学学费比较1989年,增加了25-50倍,而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长了4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3倍,大学学费涨幅10倍于居民收入增长。

  不难看出,使用价值低下——无法赋予受教育者切实的生活技能、人生素质,而培养成本畸高——远远超出了居民尤其是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是时下教育(读书)不争的事实,用河北威县学生家长的话说就是:“念也考不上,考得上也供不起,供得起也找不下工作”。——这样的读书,岂能不“无用”?

  可见,家长们的“读书无用”论,与其说是无知,不如说是无奈,是对教育这一公共物品“质次”的无奈,也是对其“价高”的无奈,而这样的无奈,无疑不会只属于学生家长,更属于教育和社会本身。如果作为“百年大计”的教育(读书)都这般无用无奈了,那么,一代青年的前途命运何以堪、国家民族的前途何以堪?——当然,这已远远不是用简单的数字分析可以说明的经济问题了。-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