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IT异化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2日 22:56 新浪财经 | |||||||||
警惕!在他人眼中,你还是那个生动的你吗?是否快成为了一个电子邮件地址?是否快成了一个MSN符号?是否快成了一个电话号码?……在我们自然地享受IT带来的方便同时,希望我们都能保持生命中本原的一些东西,利用这种生命的共鸣与人交往沟通。 场景
场景一、E-Mail调查 为了完成一项50人左右样本量的内部调查,我选择了采用E-Mail群发的模式来实施。邮件的措词是这样的:“各位同事,您们好!为了□□□(省去若干字),特发此调查邮件。请各位能拨冗填写附件问卷,并于本周五前以邮件方式反馈回来,谢谢!”截止日期到了,可是就回收了30份问卷。我摸着脑袋想:任务和时间都交代得非常清楚了,怎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场景二、KM/OA办公 公司KM/OA是知识管理的一个标志性平台。各专业网站、协作网站、办公流水线都给全体员工带来了非常多的便利。员工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寻找信息、发布信息、开展合作。然而这样一个平台,在信息少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没什么用,东西多了,又会感觉到信息超荷。这个仓库似的信息存贮平台,于信息发布者而言是,“传上去吧,以后可能用得到”;于信息接受者而言是,“以后有用了,再来找着看”。起初,我们还能点开公文邮件看看大致内容,慢慢地发展到只看邮件标题,到最后就是直接跳过此类邮件,最后出现的情形就是发布了的文件,专业系统内的人员都不知道有这个文件的存在。 场景三、MSN的郁闷 经常有通过MSN与同事交流一些信息,感觉挺方便快捷的。但有时候也感觉挺累的。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体验:有的时候说了一大堆,对方都没有明白,那个时候那个急啊,真的没法说了,直叫我想冲到他面前花2分钟搞定。还有就是对于有些语言驾御力一般的人来说,那个词句通常都是干巴巴的,本来可以靠点非言语方式弥补,苦于这类聊天工具的图释啊、动漫啊等等仍然没有人体表达的丰富。 场景四、电话响起惹心烦 工作忙死了,可是电话却可劲地响,让原本就有点郁闷的心情更添阴霾。此时,一个同事电话过来:“XX啊,你能不能把上次的材料给我啊?快点,好吗?有急用啊!谢谢!XX心中暗暗说了一句:“烦死了,有事情自己不会过来,就简单打个电话,你以为自己是领导啊!” 思考 上述工作中的“沟通四宝”应该说是信息技术产物,其产生与应用对人类沟通效率的提高有不可低估的贡献,它们解决了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沟通问题。沟通的英文单词是Communication,该词的拉丁文词根“communicare”意为“使……共同化”。据此可见,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对于信息的共同理解程度是衡量沟通有效性的标准。另外有效的沟通需要达到两个目的:其一,能够解决问题(如知会一件事情,传递一个信息,碰撞一个方案,找到一个措施,……);其二,能够培养健康的人际关系,消除误解,从而又为问题的解决奠定人际基础。在场景一、二、三中,信息发送者选取了不同的沟通媒介,然而碰到的问题是一样的,即是没有解决期望的问题:场景一是没有让50人都填写问卷并如期交回;场景二是很多专业系统内的人都不知道有些文件的存在;场景三是仅靠言语沟通的苍白与无力。场景四虽然达到了期望的目的,然而人际关系却受到了损害。 沟通非常重要,这在今天是一个共识。然而要做到且保持并不容易。其难就难在,我们虽然能够很好的控制信息的发出,但一旦信息发出,我们便对整个过程失去了控制力,除非我们的沟通对象愿意协助(如积极反馈,努力理解),否则沟通的效果一定不佳。那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去解决吗?于我们而言,在沟通的整个过程中,个人的表达能力需要自我修炼,主动沟通、寻求反馈的意识与习惯需要自我强化,然而我们可能会忽略的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沟通媒介。沟通媒介指的是一些可以用来发出和接收信息的传导物(信息发出者使用)和感受器(信息接收者使用)。在我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沟通媒介多种多样,有我们传统的面对面谈话、文件、便条,也有现代的电话、E-MAIL、实时聊天工具(如MSN、QQ等)、视频、音频等等。每种沟通媒介都可以用来传递和接收信息,根据可携带的信息量和提供反馈的速度,可以决定某媒介的丰富度。为了能够在信息发出之前,最大限度地控制沟通的走向,我们有必要精心选择和设计沟通渠道,不要仅仅为了省事,就简单发个邮件、发个消息、打个电话等等,毕竟这些沟通媒介丰富度是有限的,他们仅仅是人体某个(些)感官的物化延伸。因此它们永远无法取代面对面的沟通方式。面对面沟通比较灵活、速度快、有亲切感,双方可以自由交换意见,交谈时候可以借助手势、体态、表情、语音/语调/语气来表达思想,有利于对方更好地理解,唯一的缺点,就是受时空限制。 共勉 金地有着自己内敛、理性的优秀文化,这种文化支持着金地的智慧稳健成长。同时,这种文化下的人也往往是理性谨慎的沟通方式,在表现形式上显得冷静而缺乏激情。IT是感情缺乏型沟通媒介,这正好迎合或者说是强化了理性人的那种沟通方式。因此我们很容易在不自觉地把理性谨慎发挥到极致,而忽略了人际之间的情感联系。另外,金地目前的集团化全国化的发展,必然造成了跨地域的沟通的挑战,IT是应对这种情形的好工具。然而,物理距离本来就使得心理距离会慢慢变远,如果我们再单纯依靠IT这类感情缺乏型沟通媒介,那长此以往,同事间的关系就会演变为纯粹的工作关系而失去情感联系,进而会更深层次地影响员工对金地这个大家庭的归属感,毕竟家是需要温情的。 人际之间也是一种社会交换,投入量决定回报量,这是永恒的定律。当碰到事情,你能够亲自走到同事那里,这种投入要远大于你发一封邮件、一条短信、一个电话。你想这样的举动换来的是什么?毫无疑问,肯定是同事更认真更投入的对待你的事情。毕竟,同事的时间是有限的,你需要跟很多人去竞争同事的时间/精力资源,你投入的多才有可能换回来的多。千万不要让IT异化人,让IT的便利性战胜个体的丰富性,而在别人眼里沦为一个电子邮件地址、一个MSN签名、一个电话号码。 建议:在任何一次沟通中,我们始终记住两个目的,即不但要解决问题,还要加强关系。立足这两个基本点,沟通的结果一定沟了也通了。因此我建议,我们每个同事都能积极主动地与其他同事面对面对话,用自己的激情去赢得对方的共鸣,或者去感受对方带给自己的心灵共振。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