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袁晓明:为上海星巴克咖啡输了名称官司叫好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2日 07:26 第一财经日报

  袁晓明

  美国新闻协会1月2日报道,中国上海市第二中级法院判决,“上海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停止使用“星巴克”的名字,并赔偿美国星巴克(Starbucks)6.2万美元。另据报道,“上海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对判决表示不服,要向上海市高级法院上诉,希望保住“星巴克”的名头。

  读到这则新闻,我记起多年前一起类似事件,当时中国的著名文摘月刊《读者》还叫《读者文摘》,因与美国的Reader’sDigest(《读者文摘》)同名,为尊重 Reader's Digest 的中文名称,中国的《读者文摘》不得不更名。为此,中国《读者文摘》发起了一场全国性征名活动。最终,《读者》成为中国《读者文摘》的新名称,由此一来,中国的《读者》杂志不仅没有因为更名失分,而且借全国范围征名一事进一步壮大了自己的名气。

  那么,“上海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是应该继续请律师为自己保名而战,还是效法当年中国《读者文摘》之举,即体面地服从法院的判决,也在上海甚至更大的地域内展开更名的营销运作?以我看来,尽管“上海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没有当年《读者文摘》的号召力,但采取更名策略应是上策。道理很简单,再斗几年,“上海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也保不住“星巴克”的名头,打官司虽然也能做一些免费的广告,但也是为“星巴克”的品牌加势。所以不如趁着现在官司的风头,及早创出自己的品牌,比如,为什么不能也对外征名呢?我在这里奉献一个品牌名称,可不可以叫“海派克”?

  当然,话又讲回来,怎么说,被迫更名对“上海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这些年在品牌上的投资也是不幸之事,这不仅是企业对名称和品牌没有仔细查寻而致,也是政府主管工商登记部门的责任,既然“星巴克”已经是被注册的品牌,为什么要允许第二个“星巴克”再行登记?在美国,公司登记前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名称的查寻,由于咨询的限制,企业有可能不知要选用的名称已被其他公司注册,但政府主管部门应有数据库管理注册的名称和

商标

  对于“上海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名称官司的判决意义,除了提醒中国企业和政府对名称和品牌注册更加精心外,更意味着中国工商业已经逐渐进入“品牌”的时代,这无疑对

中国经济的转型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赢得这场品牌官司的不仅是美国Starbucks,获胜的更是中国从重制造、轻品牌到品牌至上的商业理念,这也就是我为什么为上海“星巴克”输了名称官司叫好的主要原因。

  在中国不再甘心只做“制造中心”的前提下,有人提出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观念,其根本的原因无非是“创造”的附加值远远大于“制造”,而品牌则是“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投资最大的部分之一。一般来讲,现代企业投资最大的两项分别是科研和品牌,而对于咖啡这样的行业,品牌的建立是更大的投资,对于品牌的保护则是企业对品牌大量投资的重要前提,否则的话,还是赚“制造”的薄利比“创造”的亏本更为有效。

  多年来,由于对品牌和

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轻视,中国企业未能打造出几个真正的国际品牌,并且是几乎完全让出了软件产业。以软件业为例,由于美国的机构和个人自觉购买以及法律的公正保护,美国的软件业有了好的收益,再投入软件的开发,向市场提供更好的软件,由此提高社会的整体生产力,这是一个附加值不断增加的良性循环,这就是为什么美国能造就出微软等世界级软件公司。同样的,如果美国市场充斥冒牌商品的话,以品牌和规模经济为主导的美国工商业无疑会丧失活力。

  因此,中国法律、市场和消费者对美国Starbucks这样外国品牌的保护,其实就是保护中国市场上所有的品牌,并能鼓励中国企业和投资界在品牌和知识产权上加大投资,从而能帮助中国尽早走出只做“制造中心”的阴影,比如打造出自己的“海派克”之驰名品牌以及开发出中国自己的电脑操作系统。(作者为埃森哲美国公司高级信息管理咨询顾问)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中国首选,价值之选!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
010—58685866(北京)
021—52132511(上海)
020—34254460(广州)
0755—82416077(深圳)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