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市场化何以会大行其道 权力不受制约是症结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1日 17:58 舜网-济南时报 | |||||||||
最新一期《了望》周刊载文指出,当前中国改革正处在十分关键而又微妙的时期。我们应当力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力排否定改革的“左倾化”和败坏改革的“伪市场化”两种干扰;力求重大体制改革的突破性进展。 所谓“伪市场化”,就是假借“市场化改革”名义,为个别人与小团体谋取私利。具体如《了望》文章所列举的,“在一些煤矿,众多政府官员和国企经营者打着股份制的旗
我们可以看到,医疗、教育及其他公共品提供领域出现“伪市场化”倾向,很大程度上与这些领域处于国有企事业单位垄断之下有关。公共产品既为人们之所必需,而垄断又为利益集团制造了机会,于是假借“市场化”名义攫取私利也就“师出有名”,“名正”而“言顺”。 当前财政对于公共利益的投入尚待加强,有些地方与领域对公共事业“零投入”,这也为一些垄断集团假借“市场化”名义攫取私利提供了借口。同时,在诸多地方与领域,由于政府部门与公共产品的垄断性提供者,存在事实上的利益连带关系,所以对其缺乏应有的监管。 在充分竞争领域,产品提供者不存在所谓的权力。但在民众没有选择权可言的领域内,公共品的垄断性提供事实上成为一种准行政权力。 我们看到,当前公共品的垄断性提供不但缺乏来自行政部门的实质性监管,也缺乏来自民众权利的制约——民众对于“伪市场化”几乎没有任何话语权,更无事实上的决定权,即便举行听证会也往往流于形式,民众权利也因此而“流产”。权力不受制约必然导致腐败,所以“市场化改革”沦为利益集团攫取私利的遮羞布也就毫不奇怪。 正因为权力不受制约,在医疗与教育以外的诸多领域内,实际上也出现了政府部门乃至地方政府假借“改革”名义,以牺牲普通群众利益为代价,行维护既得阶层利益,为权力及其附庸阶层攫取财富之实的潜流。这不能不引起高度警惕。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改革的具体路径并非没有反思与调整的必要,但改革已经普遍提高了中国百姓的生活水准,使人们拥有了相比以前总体上更为广阔的自由与权利空间,却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回归“抹杀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老路”,老百姓不会答应,当前出现的反对改革的“左倾化”逆流难以得势。相形之下,在《望》文章指出的应该着力排除的两种对于改革的干扰中,“伪市场化”可能更具现实危害性。因为这种“伪市场化”假借改革名义,攫取民众从改革中获得的实惠,因而极易损害改革形象,扼杀改革成就,为贬损改革提供“论据”,所以不着力排除此种干扰,就可能让百姓对改革丧失信任。 而要力排“伪市场化”倾向,就必须打破利益集团对于公共利益的垄断,建立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就必须如《了望》文章所言,“力求重大体制改革的突破性进展”,通过实现公民权利来实现公民对于权力的主宰。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