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追踪问题意识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1日 15:51 《企业文明》

  蒋鹏初

  世界本是问题的世界,

  没有问题就不成其为世界。

  问题的关键是知不知道问题、

  能不能发现问题以及会不会解决问题?

  不可忽视的“问题意识”

  什么叫“问题”?毛泽东同志说:“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一个人、一个团队在生活、工作中总是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的能动意识,就是去发现矛盾、发现问题;人们的积极行为,就是去解决矛盾、解决问题。

  什么叫“问题意识”?笔者认为,就是对客观存在的矛盾的敏锐感知和认识。具体说,就是有“主动发现问题、找准问题、分析问题”的自觉意识,进而也才会为解决问题提供更多、更准的靶象。强化“问题意识”是促进解决矛盾的思想前提。可以说,准确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就等于问题解决了一半。

  这次保持共产

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分析评议阶段,就突出地把“查找问题”、“抓住主要问题”作为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试想,如果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全党全民的“问题意识”,促进经常性地查找和整改问题,这应该能为建立和巩固“长效机制”提供更可靠的思想保障。

  一个人需要树立“问题意识”,才能更主动地去改造主客观世界;一个团队,尤其是企业团队,更需要强化“问题意识”,才能健康发展。为此,一些优秀企业家非常注重强化“问题意识”,“危机管理”、“末日管理”成为他们追仿的模式;“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成为他们信奉的警语。他们能够以超乎常人的“问题意识”,给员工以紧迫感和压力,促进员工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海尔的张瑞敏就是范例。他把他的“问题意识”变为了全员的“问题意识”,要求每个员工每天对自己做的每件事都进行控制和管理,要“日事日毕,日清日高”,而不能拖延和储藏当天的矛盾和问题。他们因此而获得成功。

  但是,这类成功的企业毕竟太少。究其原因,“问题意识”淡化应该是主要思想根源之一。为此,一些经营专家大声疾呼:“企业最可怕的不是差距(问题),而是不知道差距(问题)在哪里。”而看不到差距的原因,显然是企业缺少一种“问题意识”氛围。

  “问题意识”贫乏的表现

  相对于民营企业、合资企业、改制企业而言,国有企业有一种“超稳定结构”,使它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很容易陷于一种可怕的“惰性氛围”中,其“问题意识”尤为贫乏,往往会反复出现以下五种现象:

  迟钝:难以主动发现问题

  由于观念滞后,一些人对企业和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不敏感,经常自我感觉良好,以至于形成“集体的无意识”:或是求稳而满足于现状;或是无奈而屈从于现实;或是对小问题熟视无睹,对大问题想象不到;或是只盯着别人的和企业的问题,看不到自己的和部门的问题,等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工作难有大的起色。

  保守:不愿广泛探讨问题

  一些人或是自觉不自觉地总要把“原来都是这样干的”、“人家都是这样做的”、“本本上都是这样写的”等作为堵塞新思路的理由,不注重从现有效果出发,更习惯于从既有框框出发:或是面对矛盾被动防守,不主动进攻,没想到需把主动性延伸到摆脱被动为止,浅尝辄止;或是对新事物不屑一顾,“你有你的千条计,我有我的老主意”,以不变应万变,以小变应大变,以迟变应快变,以假变应真变;或是“枪打出头鸟”,视思想开拓者为异类,自觉不自觉地维持一种大家“都不冒尖、都不创新、都不超前”的随波逐流氛围。

  懒惰:不愿深入分析问题

  一些人对国企机制上的弊端,往往只停留于表层议论,忽视深入分析,抓不住要害,解决问题就事论事,治标不治本,致使一些问题年年整改,仍年年存在,不断在抓仍不断发生,矛盾难以根治,成果难以持久、巩固和提升,改革难以实现大的跨越。

  呆板:不能灵活应对问题

  国企的管理惯性让一些人习惯按既定流程、例行公事,不容易去发掘问题。即使学用了一些新的模式,也难以学彻底,管理的结构、内容、方式和手段很难跳出原来的框框,往往是把“工作”当作目标,而不是把“结果”当作目标,忙忙碌碌做了不少繁琐的无用功还不自觉地一条道走到黑,缺乏大的变化,导致企业在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面前反映迟钝,使“大企业病”更大,使小企业也不能体现出灵活的优势。

  虚荣:不愿自觉揭示问题

  受千百年传统习俗影响,那种“家(企业)丑不可外扬”、“报喜不报忧”、“多栽花少栽刺”等固守中庸、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的封建理念在国企大有市场。由于体制和机制上的原因,国企人员更习惯于做表面文章,抓面子上的事。例如,掩饰矛盾,突击应对上级检查,检查一过,面貌依旧;各级各类繁多的总结、报告往往是成绩、经验具体翔实,问题、差距笼统精炼,等等,其“问题意识”之薄弱,可见一斑。

  如何强化“问题意识”

  营造“问题意识”氛围

  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国际歌》唱的那样“让思想冲破牢笼”,就难以强化“问题意识”,难以走出“想前人未想,干前人未干”的创新之路。因此,一定要在员工中普遍树立起“查找问题为荣”、“掩饰问题为耻”、“回避问题可悲”、“报喜报忧都要实事求是”、“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等平时不注重灌输的重要理念,以促进形成一种“敢于提出问题、暴露问题、正视问题”的良好氛围。

  成都天兴公司曾对多个主动发现生产线上产品问题的和揭露安全违章问题的员工予以表扬和奖励,弘扬了员工发现和揭示问题的积极性。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公司党政通过多种途径广泛收集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在民主生活会上敢于暴露企业和个人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等,就营造了这种“问题意识”氛围,将更能激活员工思维,给企业发展带来生机。

  提升“发现问题’能力

  建立学习型企业,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是提升“问题意识”价值的基础。实践表明,越有知识和思路,就越能发现问题,并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例如,在与活跃理念碰撞时,我们才会有顿悟之感;在了解人家先进程度后,才能发现自己落后程度;在追赶人家遇到困难时,才会更多地发现自己差距;在总结别人教训时,也会发现自己的隐患等。成都天兴公司提出了“不重视学习的干部不是合格干部”、“发现不了问题差距的干部不是合格干部”、“解决不了工作矛盾的不是合格干部”等理念,收到了一定效果。

  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

  为了促进发现问题,需要使员工明确“问题”的广泛内涵。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至少有六种,包括:纠正式问题,即纠正通常认识和做法中不合理成分,使人们从误区中解脱出来;补充式问题,即对过去处理得不完善、不尽人意的地方予以补充;改革式问题,即对原有事物予以相对否定,从另外的思路、角度、结构等进行大的调整改进;升华式问题,即从一些好的作法和经验中提炼出新的理论、观点,推而广之,指导更多的实践;综合式问题,即系统整理某些片段认识,在系列化、条理化中形成新的组合、新的认识;补白式问题,即填补空白,以新颖的创造,干前所未有的事。

  促进发现问题的思维至少有“四个结合”,即“传统思维与创新思维的结合、主观思维与客观思维的结合、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结合”。天兴公司推广了21种“创新思维法”:即“超前法、回溯法、出入法、升降法、顺推法、逆反法、辐射法、辐集法、对比法、分析法、综合法、移植法、变通法、组合法、整理法、定量法、定性法、换元法、多维法、直觉法、发展法”。这些思维方法有助于催生员工的“发现问题意识”和“改善行为”。

  建立“查找问题”的长效机制

  强化“问题意识”首先需要领导带头,“解剖自己不怕严,批评他人不怕怨,亮出问题不怕丑,触及思想不怕痛”,在企业形成浓厚的“领导鼓励提问题,群众愿意提问题”的民主空气。强化“问题意识”需要广大员工参与。要以多种方式鼓励员工经常性地查找问题,提出问题;要鼓励员工立足岗位,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在建设“问题意识”的长效机制上,要保持传统的好的制度和做法,如:实行民主集中制、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分层次召开收集意见座谈会、开展谈心交心活动、合理化建议活动、小改小革活动等;也要创新方式,例如:利用企业局域网广开交流园地、设置厂长经理电子邮箱,创办争鸣刊物,召开“思想火花碰撞会”、“质量问题挑剔会”、“解决关难问题招标会”,开展“员工技能比试赛”、“专题项目攻关赛”等活动,开启国企员工思想的“智慧之窗、创新之窗、趣味之窗”。

  (责任编辑:李万全)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