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气瓶看资源价格改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 17:45 江西商报 | |||||||||
江西商报首席评论员 江舟 民以食为天。柴、米、油、盐、酱、醋、茶,“柴”字当头。近期,各地飙升的气价,使气瓶变得沉甸甸,“柴”字成了不可忽视的民生问题。 岁末年初的广州,15公斤瓶装液化气价格突破百元大关,许多市民弃气改电。从4日起
气价飙升,不是广州独特现象。在南昌,瓶装液化气价格也是一天一个价,直冲百元大关,“断”气改电成为一种潮流,煮饭炒菜用电磁炉,烧水用电热水壶,洗澡用电热水器,蜂窝煤销量见长,家用电器热卖,发廊改装电热水器,火锅店改用电汤锅,甚至久别江湖的木炭也被重新燃红,为“打边炉”平添了几许怀旧幽情。而在江西的一些县城乡镇,许多居民抱怨液化气涨得太快了,有点让人吃不消,相对贫困的一些人除了“气改电”应对必需的日常生活外,嗽口洗脸用冷水,晚上也不泡脚就上床了,山上又响起了零星的刀斧声,柴市又开始活跃了起来。 液化气涨价可谓理由多多:国际油价高位运行,波动不断;北欧寒冷,俄乌天然气出现争端;冬天是用气旺季,又快过年,液化气变得供不应求,等等。但是,正如广东省物价局有关负责人指出,今年液化气价上涨不正常,出台干预措施将遏制投机炒作行为。 气价高涨,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波及千家万户。对于殷实的家庭可能不算什么,可是对于低收入的工薪阶层和农村居民来说,生活质量由此受到影响,是个客观的事实。江西的有关部门应该像广东那样迅速作出反应。 气价高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也透露出人们积极的生活态度。他们除了理智地作出“气改电”的选择外,节约能源、珍惜资源的压力从来就没有这样强烈。这是不是应证了有专家所言,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而不是通过政府的号召和政策来实现。 长期以来,中国资源价格的市场化程度不高,价格机制无法按照市场规律调节资源的生产和消费行为,缺乏对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企业和社会缺乏珍惜资源的压力。日前,建设部等八部委要求停止福利供热制度,国家发改委提高了天然气出厂价格,电煤价格放开,加快与市场价格的“并轨”,这些举措表明,中国已经拉开了资源价格改革的序幕。“这是一项早就应该展开的改革”。 但改革是不是意味着一定要涨价呢?现在市场有种担心,认为价格市场化就必然导致价格上涨,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体中,价格市场化对相应的生产供给将形成良性促进反馈。当然,如果只想在保持资源行业垄断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单纯提高资源价格。那就非常危险。因为居垄断地位的资源企业很可能会倾向于强化其特殊利益,就像今年的液化气价格不正常飙升一样。这意味着只能由老百姓来承担改革的成本,就像教育与医疗体制改革一样。此外,资源价格的提高必须辅以资源税的提高和完善,使那些从中获利的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否则,利益分配机制的不均衡,会伤害民众的利益。 在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的同时,我们必须关注价格运行的基础。如果市场有效运作的基础尚不成立,市场运行的结果就很难合乎人意。中国要实现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的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