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 09:39 金时网·金融时报

  FN记者 程瑞华

  2006年,注定是一个科技发展不平凡的一年。作为新世纪我国的第一次科学技术盛会,全国科技大会1月9日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次会议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

  1978年3月的全国科学大会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在1995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则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而本次科技大会的主题是“自主创新”。

  着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统揽全局、深谋远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全面自主创新上,依靠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提升核心

竞争力的态势越来越明显,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节奏越来越快,推动着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

  中国以改革和开放为依托来发展经济,结果是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前不久公布的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04年中国GDP已接近16万亿元,排名世界第六。然而,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在发展过程中的“科技约束”:为什么这么多年产业结构调整不过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过来?为什么中国目前只能是“世界加工厂”,而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为什么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么多年,而资源环境问题却越来越突出?……所有这些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就是科技进步不足,核心问题还在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如汽车制造业,经过20多年的合资合作,确实呈现出一派繁荣,但关键技术的缺失注定让外方赚走利润的大头,让中方付出资源的代价。

  对引进技术的依赖,甚至使国内企业失去了创新的动力。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显示,中国企业中只有一成左右有科技活动,去年科研经费投入仅占营销总收入的0.56%。

  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由于没有核心技术,国内企业不得不将每部

国产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至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

  无疑,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战略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保护屏障,科技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引擎,科技已经成为提高人民生活福祉的基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意味着我国必须保持从改革开放以来直到2020年连续40年7%以上的经济高速增长。因此,我们只有在广泛和积极汲取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大力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真正依靠科技创新来开拓新的发展道路和增长空间,才能确保我国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

  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必须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在关键领域掌握更多的自主

知识产权,在科学前沿和战略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我国已经提出“到2010年力争进入世界十强”的科技竞争力目标。这是一个伟大的目标,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使科技管理更加有利于科研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重大科研项目的进展和成果转化,形成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要加强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相互协调,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和实现产业化的政策环境,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国家的产业政策要有利于推动企业的科技投入和自主创新,坚持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实现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和生产经营一体化。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和严峻挑战。只有抓住科技革命稍纵即逝的难得机遇,显著提高科技实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才有可能突破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保障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十一五”时期引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61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