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电煤价格放开后电荒症结仍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8日 23:17 中国经济周刊 | |||||||||
新年第一天,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欧新黔在“2006年全国重点煤炭产运需衔接会”上表示,今年将在保持电煤价格总体稳定的前提下,取消发改委2004年底出台的电煤价格临时性干预措施,在政府监控条件下,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电煤价格。我们对此完善资源价格体系的步骤之一表示欢迎。 因为种种原因,从2003年起,全国范围内普遍呈现“电荒”现象,有数据显示,去年
但这只是冰山的一角。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所遭遇的最严重瓶颈,即在于资源与环境已难以支撑“高消耗、低效益、高排放”式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此,社会各界提出过诸多方案建议。而若回归经济学的本源,则很容易发现,大量浪费现象的存在以及高能耗产业的过度发展,其透露出的基本市场信号则在于资源价格过于低廉。反过来,作为市场机制中最为核心有效的变量,价格的矫正对于不经济行为的修正才是第一位的。换言之,只有建立起市场导向的,真正反映稀缺程度以及与成本相适应的,包括土地、水流、矿产、能源以及环境污染等诸多方面的成套价格形成机制,才能从根本上驱动中国经济回归可持续发展道路。 从目前来看,上述目标的达成可能还需一定过程。仅就“电荒”而论,由于电力生产与销售环节尚未实行市场化,因此上游电煤价格放开并不能通过产业链条传导至下游,这种一头放开一头封死的做法已经引起发电企业叫苦不迭。虽然有预计称,今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量可达8117万千瓦左右,从而将使全年最大电力缺口进一步缩减至900万千瓦以下,但很显然,在利润水平大幅下降甚至出现亏损的情况下,这种行政主导下的建设不仅效率和稳定性值得怀疑,同时对用电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也没能形成多少压力。 此外,在整个电力价格链条中,即使未来能对发电企业实行市场化,但对电网这类自然垄断同时极具公益性的企业如何削减其超额利润还富于民,更是触及到电力行业合理规划、科学监管以及有效行政等关乎利益再分配的难中之难。最起码,如有报道所披露的某电网公司扫地的月工资4800元之类的“笑话”,足以证明光靠所谓“竞价上网”而无配套改革跟进,则此类市场化难免沦为垄断企业横征暴敛之伪市场化。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尽管我们认为,从根本上破解“电荒”(包括未来可能出现的产能过剩)的出路在于建立完善的资源价格体系,但从现有的某些不好的趋势来看,“市场化”经常被简单粗暴地理解为涨价了事,很显然,这是荒唐的。 真正的市场化必须是完整配套的系统工程,既要真实反映稀缺程度,也要公平体现利益分配。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