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企业经营者对经济环境的判断及对改革的建议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6日 09:19 中国经济时报

  ——2005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课题组

  企业生产经营外部环境趋于改善

  1.基础设施环境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趋于好转

  前些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各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调查结果显示,60.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经营所在地的基础设施环境比2004年“好转”,33.4%认为“未变”,仅5.8%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55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西部地区企业经营者认为2005年所在地区基础设施好转的比重高达66.6%,比东中部地区高出6个百分点以上,说明近年来中央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关于环境污染情况,调查结果显示,16.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所在地区企业的总体污染排放“明显减少”,37%认为“有所减少”,40.1%认为“基本未变”,只有6.3%认为“污染更严重”。调查表明,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治理生产污染取得了初步成效,污染排放呈减缓趋势。

  2.政府行政审批手续有所简化,办事效率有所提高,行政干预有所减少

  关于政府办事效率,调查结果显示,40.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2004年有所“提高”,46.3%认为“未变”,13.5%认为“降低”,认为“提高”的比认为“降低″的多26.7个百分点。

  具体到政府行政审批手续过多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40.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情况有所“好转”,47.9%认为“未变”,11.7%认为“变差”,认为“好转”的比认为“变差”的多28.7个百分点。

  关于地方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经营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50.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情况有所“好转”,42.2%认为“未变”,7.6%认为“变差”,认为“好转”的比认为“变差”的多42.6个百分点。从不同经济类型看,民营企业认为“好转”的比认为“变差”的多46.9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多15.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民营企业相对来说有了更多的经营自由度。

  3.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信用环境、法制环境有待改善,融资难亟待解决

  关于市场秩序,本次调查涉及了地方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外部信用环境和融资环境等问题。

  关于地方保护现象,调查结果显示,31.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2004年有所“好转”,60%认为“未变”,8.2%认为“变差”,认为“好转”的比认为“变差”的多23.6个百分点。

  企业产品在外地销售时是否遇到行政限制直接反映地方保护的程度。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77.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没有遇到限制,22.3%认为曾遇到过行政限制。分地区看,企业产品在东部地区销售受到的行政限制明显少于中西部地区。从具体的限制措施来看,调查结果显示,相对较多的是“需办理不同于其本地产品的审批手续”和“实行不同的质检、技检标准”,选择比重分别为42.9%和38.2%;其他措施按选择比重大小排序依次是“额外收费或实行不同的税费标准”(27.8%)、“禁止或限制入境和销售”(23.5%)和“遇到不同于其本地企业的价格限制”(17.3%)。

  关于知识产权保护情况,调查结果显示,32.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2004年“好转”,59.8%认为“未变”,7.4%认为“变差”,认为“好转”的比认为“变差”的多25.4个百分点。

  关于外部信用环境,调查结果显示,28.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2004年“好转”,54.3%认为“未变”,16.8%认为“变差”,认为“好转”的比认为“变差”的多12.1个百分点,比2004年的调查结果减少4个百分点。

  关于保护企业合法经营活动的法制环境,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认为满意的略占多数。调查结果显示,44.6%认为当前保护企业合法经营活动的法制环境令人“满意”,其中43.9%认为“比较满意”、0.7%认为“非常满意”;36%认为“不满意”,其中28.9%认为“比较不满意”,7.1%认为“非常不满意”;19.4%认为“说不清”;认为“满意”的仅比认为“不满意”的多8.6个百分点。

  不同地区企业经营者对当地保护企业合法经营活动的法制环境的满意程度差异明显,东部地区认为“满意”的比重相对较大,为47.7%,比认为“不满意”的多15.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认为“满意”的为41.9%,比认为“不满意”的少0.4个百分点;西部地区认为“满意”的只有37.3%,比认为“不满意”的少4.1个百分点。调查表明,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在促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亟待完善保护企业合法经营活动的法制环境(见表1)。

  关于公平国民待遇,调查结果显示,23.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05年比2004年“好转”,63.6%认为“未变”,13.3%认为“变差”,认为“好转”的比认为“变差”的多9.8个百分点,比2004年的调查结果减少10.9个百分点(见表2)。

  关于市场准入限制,调查结果显示,3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2004年“好转”,58.1%认为“未变”,7.9%认为“变差”,认为“好转”的比认为“变差”的多26.1个百分点比2004年的调查结果减少7.1个百分点。调查表明,2005年,在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实现公平国民待遇方面,取得的进展与企业经营者的期望尚有不小的距离(见表3)。

  在所选14项关于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判断中,企业融资环境是惟一一项企业经营者认为“变差”的比重高于“好转”的比重。选择“变差”的占35.7%,比选择“好转”的多22个百分点。超过一半(54.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当前资金“紧张”,比认为“宽裕”的多49.2个百分点,与2004年的情况差不多,比2003年的情况趋紧。

  4.技术创新、出口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

  企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有良好、宽松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也需要在技术创新和国际市场的拓展方面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关于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支持,调查结果显示,4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2004年“好转”,52.7%认为“未变”,6.3%认为“变差”,认为“好转”的比认为“变差”的多34.7个百分点。

  关于对企业产品出口提供服务方面,调查结果显示,32.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2004年“好转”,62.1%认为“未变”,5.2%认为“变差”,认为“好转”的比认为“变差”的多27.5个百分点。

  调查表明,社会对企业在技术创新、出口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5.资源瓶颈制约依然严重,企业经营方式亟待转化

  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十分贫乏的国家。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资源瓶颈约束也越来越显著。始于2004年的宏观调控旨在控制经济呈现过热的趋势,并力图通过转变增长方式来缓解资源压力。从一年多以前钢材市场及“煤、电、油、运”普遍紧张的情况看,目前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

  调查结果显示,经过宏观调控,钢材市场紧张状况明显趋于缓和,近一半(48.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钢材市场的紧张状况“趋于缓和”,37.9%认为“变化不大”,仅6.3%认为“更加严重”。

  电力有趋于缓和的迹象,27.7%认为目前电力紧张状况“趋于缓和”,45.8%认为“变化不大”,25.3%认为“更加严重”。

  

成品油及煤炭紧张状况有增无减,其中,40%认为目前煤炭紧张状况“更加严重”,只有12.1%认为“趋于缓和”,36.8%认为“变化不大”;67.9%认为目前成品油紧张状况“更加严重”,只有4%认为“趋于缓和”,23.3%认为“变化不大”。

  铁路运输与2004年的紧张情况相比变化不大。

  事实上,目前的资源瓶颈压力与企业粗放的经营方式密切相关。从企业单位产出的资源投入情况看,过去一年里,企业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方面没有明显进展。调查结果显示,与2004年相比,34.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单位产出的

能源投入“增加”,比认为“减少”的多10.2个百分点;34.8%认为单位产出的原材料投入“增加”,比认为“减少”的多近20个百分点;19.3%认为单位产出的用水投入“增加”,与认为“减少”的大体相同;33.3%认为单位产出的人力投入“增加”,比认为“减少”的多9个百分点。以上结果表明,当前企业发展中的粗放型特征还是十分明显的,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亟待提高,企业经营方式亟待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政策和改革的评价及建议

  1.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度比较合适,略显偏紧

  经过一年多的宏观调控,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的现象明显得到缓解,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形势。与此同时,由于消费品价格涨幅的持续下滑,企业利润增长速度的连续放慢,宏观经济政策是否应做适当调整以防出现可能的通货紧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企业经营者也从自身的角度对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程度进行了评价。调查结果显示,3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偏紧”,41.2%认为“合适”,22.8%认为“偏松”,认为“偏紧”的比认为“偏松”的多13.2个百分点。

  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比较合适,略显偏紧,应在继续保持目前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础上,适时适度放松政策操作的力度。

  2.对房地产调控成效持肯定态度,同时预期房地产价格稳中趋升

  今年以来,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采取多项措施,控制因部分地区不断飙升的房地产价格引发的房地产热。企业经营者对房地产调控的成效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成效最明显的措施包括“限制房地产开发贷款”和“限制新房转手交易”,认为措施有效(“非常有效”+“比较有效”)的比重分别为89.1%和83.9%;其次是“开征房地产税”和“增加信息透明度”,认为有效的比重分别为80.1%和76.7%;再次是“提高房贷利率”和“增加土地供应”,认为有效的比重分别为71.9%和67.8%。

  尽管房地产调控已取得明显成效,多数地区企业经营者仍预期房地产价格呈上升趋势。调查结果显示,53.6%的被调查者预期2006年所在地区房地产价格将“上升”,34%预期“持平”,12.4%预期“下降”,预期“上升”的比预期“下降”的多41.2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中西部地区企业经营者预期所在地区房地产价格将上升的比重分别为61.3%和60.5%,明显高于东部地区的48.8%。其中,超过四成的上海地区企业经营者预期本地房地产价格将下降,比认为上升的多16.8个百分点。调查表明,根据企业经营者的判断,总体来说多数地区房价仍呈温和上升趋势,而部分前一时期房价上涨过快的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可能进入调整阶段(见表4)。

  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房地产市场的现实需求,本次调查还了解了企业经营者所熟悉的人当中最近一年内购买住房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83.4%的企业经营者反映其熟悉的人当中最近一年内购买了住房,其中80.4%的被购房屋目前用于“自住”,11.6%用于“出租”,8%处于“闲置”状态。调查表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有着比较旺盛的现实需求,买房投资或投机的比重并不高。房地产业仍将是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强有力的推动力量。

  3.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明显,股权分置改革谨慎乐观,期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并在垄断性行业改革及金融、财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突破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围绕着市场化、法治化的各项改革逐步进入关键时期。本次调查请企业经营者对目前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改革进行评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这些改革取得成效的比重大多明显高于认为“尚未见效”的,表明企业经营者对改革成效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对于各项改革,按企业经营者评价高低,即“效果很好”与“效果较好”的比重之和大小排序依次是:促进民营企业发展(34.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29.8%)、政府职能转变(29.4%)、产权制度改革(28.7%)、国有企业改革(24%)、土地制度改革(21.4%)、投资体制改革(20.7%)、财税体制改革(15.9%)、金融体制改革(15.4%)和垄断性行业改革(10.9%)。

  值得注意的是,超过一半(51.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垄断性行业改革尚未见效,四成左右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财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尚未见效(见表5)。

  为解决长期以来制约资本市场发展的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的“股权分置”问题,决策部门今年四月以来逐步推出了股权分置的改革方案。对于此项改革是否能解决股市的基本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四分之三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一定程度上可以”。不过,完全肯定地认为能解决股市基本问题的企业经营者比重只有3.1%。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股权分置改革的前景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当请企业经营者提出当前最紧迫的三项改革时,与2004年的调查结果类似,三分之二以上的企业经营者首选政府职能转变,表明企业经营者对政府职能转变在当前改革中的关键作用寄予很大期望。企业经营者认为其他几项紧迫的改革依次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37.5%)、金融体制改革(32%)、垄断性行业改革(30.9%)、财税体制改革(30.2%)、产权制度改革(25.7%)和促进民营企业发展(25.3%)。与2004年调查结果相比,垄断性行业改革的紧迫性上升了10.7个百分点,表明企业经营者对打破垄断的迫切期待。从不同经济类型看,民营企业更关注金融体制改革,认为其具有紧迫性的比重近四成,比国有企业多24.5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则更关注产权制度改革,认为其具有紧迫性的比重高达42.3%,比民营企业多25.6个百分点。

  调查表明,金融体制改革直接关系到民营企业最关注的融资问题,直接关系到资本要素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成熟,确实亟待取得突破;而产权制度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对于从数量上来看不断减少,但从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和对经济、社会的贡献来看仍举足轻重的国有企业来说,更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见表6)。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