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元GDP死亡率指标背后的个人幸福和公共理性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6日 09:19 中国经济时报 | |||||||||
朱四倍 “2006年要把亿元GDP死亡率、工矿商贸十万从业人员死亡率等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考核指标。”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4日透露。(见新华网1月5日) 有数据表明,2004年,全国GDP达到13.6万亿元,同时也有13.6万人死于安全事故,1
众所周知,近年来,我国重大事故多发的地区,有人均GDP不到1000美元的地区,也有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甚至是4000美元的地区。事故高发的主要原因在于一切向钱看,要钱不要命和对安全生产的忽视。把亿元GDP死亡率、工矿商贸十万从业人员死亡率等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考核指标,就意味着这种说法的不科学性和有害性,也是对GDP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代价和负面效应的重视。 GDP无法全面反映社会净福利,不能充分反映资源配置扭曲和浪费的程度,更不能具体反映社会公平竞争机会、生态环境、个人幸福指数和社会满足感在内的各种其他指标。那么,从更深层次上说,把亿元GDP死亡率、工矿商贸十万从业人员死亡率等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考核指标,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是对社会发展最终目的的维护,是把GDP与人的进步和幸福来相互关联起来进行思考的表现。要知道,对GDP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的评价,总是关涉它与人的福利、幸福和进步等方面的肯定或否定的必然联系。毫无疑问,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该把与人的切身的幸福和进步考虑进去。把亿元GDP死亡率、工矿商贸十万从业人员死亡率等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考核指标,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然,是对个人的幸福的重视,也是公共理性的折射。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