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商务杂志:中国的技术研究与发展之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4日 16:34 《中国电子商务》杂志 | |||||||||
笔者深知自己并非中国问题专家也从未在中国长期居住。本文以及后续文章都是作者从西方技术与发展研究的角度来观察中国所得的看法,这也是本文的意义所在 安德鲁·芬伯格 受到了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的启发,马克思在英格兰写了《资本论》,但他却是用
继之,俄国和日本也成为工业化国家,不久社会理论家就接受了马克思关于晚一些进入现代化的国家会重复像英国这样的已经现代化国家的老路的预言。然而,俄国和日本不同的国家特点以及早先的发展经历令他们与更早现代化的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上有着显著的差异。现在,马克思的那句老话正应验在中国身上,在中国的经验中,中国与其他国家在这个过程中的差异要比那些共同点更加引人注目。 在中国快速的经济发展中,美国、欧洲以及日本都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型,而增长的障碍通常认为是源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但中国发展的故事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中国巨大并且富有差异性的人口。俄罗斯也是个大国,但他有丰富的能源。当日本进入国际能源市场,他的影响仅仅是表现为能源总需求的小幅上涨,通过新能源的开发和探索,日本的任何能源需求都可以被轻易满足。 当中国模仿当今工业化社会的非常浪费的消费模式时,会在原料市场特别是能源市场造成严重的供需失衡。这种越来越严重的失衡对社会秩序造成威胁,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措施与这种浪费的方式难以相容。 数以万计的中国人购买的丰田汽车不会造成全世界的原油突然消耗殆尽,但却能让能源价格上涨到让中国建立在汽车上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难以承受,从而让中国对这种过时的运输系统的巨大投资成为包袱。毫无疑问,不远的将来,在那些汽车运输最擅长的领域,轿车和卡车将继续被使用,但绝大多数人自己开车上班或者开着车去商场购物却不太现实。 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到底在模仿西方什么?对于科技知识、方法和设计的模仿可以大大加快发展速度,基于技术和知识的交流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当然,在早期,中国的技术也曾流传到西方。若不是能从全球的知识资源中汲取营养,我们的世界可能还在以爬行的速度向前发展。 但模仿技术知识与模仿发达国家消费模式则迥然不同,我这里的消费模式指的是包括必需品和特定社会里代表富足的典型奢侈品的消费组合。一种技术知识无论在哪里都没有什么不同,但各个民族的消费偏好差异显著,并且没有一个标准可以说明哪种消费方式是最好的,即便我们对人类的了解日益深入也不能改变这种状况,因为这是一个地域性的文化现象。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国家富裕与成功的标准与当时的文化因素息息相关,而文化因素又与当时主导的技术知识和能源水平相对应。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对于财富的理解也不一样。当今中国正在引进消费方式和服务于这种消费方式的技术。但依据当地文化根源和资源能够出现何种消费模式的根本问题却没有得到重视。 当类似中国这样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必需依靠从国外引进知识和技术时,是否还存在出现这种对消费模式做出内生性调整的可能呢?西方学者们没有以过去30年中回答问题的方式来完全解答这个问题,中国的发展问题专家们则应该意识到这种变化。 自二战以后,技术决定论颇为盛行,像沃尔特罗斯托的经济成长5个阶段这样的最为流行的的现代化理论描述了贫穷的农业国发展成为类似美国式生活的道路。这种美国代表着未来的论调是基于技术发展要遵循从低到高的发展道路,同时社会生活与需求在各个阶段相适应的假设。如果这个理论是正确的,那么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可以被视为他们不那么发达的邻邦的未来,就像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所写的那样。 自从20世纪80年代起,这种技术决定论就开始受到各种其他理论越来越有力的攻击,社会建构论也是攻击力量的其中一种。这些崭新的理论认为技术发展没有唯一的路线,许多技术的分支要与不同的利益、文化和政治势力相配合。当然,可能会有一些像电力和轮子这样的基本发明,其他技术发展都是在这些基本发明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基于这些基础的发明会产生许多各不相同的发明。这就是为什么各个社会都可以吸收它所需要的技术,而不是在它没有特定资源的时候止步不前。 确切地说,这些新观点的重要性体现在什么地方?近期,技术研究的奖学金着重在研究从一个机构到另一个机构,或者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的技术转移。这种转变的影响差异显著,也没有现成的规则和公式可以预测所产生的后果。以早期德国的工业化为例,这种变化很小,以至于可以说英格兰代表了德国的未来。而具体到亚洲的四小虎而言,这些社会是否正在美国化却还很难判断。关于中国的未来,中国与现有的这些发展模式都有显著的差异,因为中国巨大的人口会对它的发展路径造成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中国一定会固守贫穷,如果贫穷的意思是指缺少基本生活必需品,缺少丰富的消费物资、教育和许多人发展并展现他们才华的机会,毕竟,富裕的含义是需要根据社会来定义的。韩国的计算机化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在全世界无与伦比,但人均拥有汽车的数字却不如美国,那么韩国和美国哪个更富裕?法国人的饮食水平远胜美国人,但他们住的房子却比美国人小,哪个国家生活更好?面对这样的问题,是没有最终答案的。 进一步说,客观的局限性和主观的愿望并不总是相对立,文化会根据现实以一种有趣而复杂的方式做出调整。人们的欲望和他们的实际需要通常会一起发生变化,比如,当第一次欧佩克石油危机造成汽油价格涨了几倍之后,美国人暂时性的体会到拥有小型、节油和手动汽车的好处。我们可以期待,这些中国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可以成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仅仅被视为是繁荣之路上的绊脚石。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外国人的印象:大量引进西方的思想和技术意味着中国进入世界市场后可能对市场本身造成根本性改变,中国必须预见到这些改变并相应地规划未来。关于中国发展的故事,美国、日本或其他任何国家都是不是先例,中国要依据他自身的文化、资源和梦想来写就他的未来。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