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 赵勇的勇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3日 17:04 第一财经日报 | |||||||||
周志兴 也许,不久后,就会有人析字说:“勇,赵勇的勇。”因为不久前的一件事表现了赵勇的勇敢。最近,四川长虹的董事长赵勇听说香港中文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郎咸平要在成都举行的“西部开发论坛”上发表演讲的消息,便自己掏钱买票进场。
他坐在第一排的位置,听完了郎先生两个小时的演讲之后,在来宾自由提问的时间里,拿起话筒与郎先生直接对话。他的问题直截了当,就是请这位名噪一时的经济学教授公开回答他在不同场合讲过的关于长虹MBO的问题,特别是说长虹最近收购的朝华科技的负责人中有一位是赵勇的清华同学。 但是郎先生表示:“坦白讲,记不住了。”赵勇马上将郎咸平说过的话复述一遍:“拜托您一定要回忆一下,因为这句话,我的日子不好过。”之后,一向伶牙俐齿的郎先生连续说了几次“不记得这件事了”后,又转守为攻,反问赵勇为什么要收购经营不善的朝华科技,为什么长虹、朝华的管理层要持股10%等。 我没有到现场,没有看到这个场面,但是,看到了录音记录,真的是火药味很浓。我不想评价在这个问题上的谁是谁非,我也不了解内情。但是,我对赵勇的勇气十分佩服。 中国人一向含蓄内敛,尤其是有了一定地位以后,讲究的是稳重,稳健,要不怒而威,而不能轻易发火,说话要考虑周详,我们的老祖宗在《周易》里就说过:“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孔圣人也说:“无多言,多言必败;无多事,多事多患。”照这些规矩,作为当过副市长,又是长虹一把手的赵勇,怎么也算得上一个人物,不应当去现场和郎教授当面锣、对面鼓地叫板,更不应当自己买票进场,起码要大会组织者把请柬送上门来,带上几个助手,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再出击。也不是自己亲自上马,而是让自己的副手冲在前面,这才是大老板的样子。 但是赵勇不是,看他在辩论时有时语塞的感觉,他并没有什么准备。然而,正是其没准备,我看到了真实性。 而他的对手郎咸平先生是长江商学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一直关注内地经济的发展,尤其关注国企改革,人称“郎监管”。2004年,他曾经“三叩TCL、四问海尔、七敲格林柯尔”,人气正旺。而被他点名批评的企业,要不就没有什么反应,要不就干脆垮下去。曾经的年度经济人物顾雏军与他有过激烈论战,顾氏的锒铛入狱,宣告了胜负。 去年,郎教授的矛头指向了长虹。而大家的目光聚焦在了赵勇身上。 作为一家大型国企的第一把手,赵勇一方面还是在按照自己的既定思路去运作,一方面在等待反击的机会。这才有了成都这场激烈论战。赵勇敢于在公众场合站出来,和郎教授进行针锋相对的较量,且不说战果如何,只是这种精神,就值得鼓掌。 赵勇敢于站出来说明了什么?说明他有话可说,需要辩解。你说我是在搞管理层收购,我告诉你,我没有,我搞的是股权长效激励措施,你影射我是因为同学关系才收购经营不善的朝华科技,我说我没有这个同学,我收购朝华科技,是因为它有值得收购的业务。赵勇的辩解是否属实,我们不得而知,但通过这一争论,我们知道他心中有数,也说明他对自己企业的运作十分清楚。还说明他心中有自己的企业,不容他人诟病自己的企业,哪怕是权威人士,我也要和他理论一番。 这种勇敢,是中国企业家们应当具有的。这种争论的环境,是中国的经济界和理论界都应当具有的。中国的企业家,只要是对自己的企业有信心又有感情,当自己的企业受到不实批评的时候,或者是尽管批评得很对,但自己仍然有话要说的时候,能够站出来大声说出自己的意见,再没有“集体失语”的状态,那才是股民和本企业员工愿意看到的。 当然,事情也要说另一面,勇固然可嘉,谋也重要。看了“赵郎争锋”的现场记录,总觉得激烈有余,精彩不足。上兵伐谋,是勇者们更要把握的。(作者为《财经文摘》社长)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