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训乞讨30年建三所义学 让150亿送走武训时代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1日 10:54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于东辉 1859年,一个年轻的中国人为了一个朴素的理想而开始了自己漫长的乞讨之路。他的理想是办一所让穷人孩子读书的“义学”,他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只能去乞讨。他让穷人读书的理想源于自身的遭遇——穷人不识字,就会受富人欺负。
这个年轻人叫武训,开始行乞的那一年,他21岁。 30年后,他已经用乞讨来的钱建起三所义学。他给先生下跪,求他们去教自己的学生;他给穷人下跪,求他们把孩子送进自己的“免费学校”。 1896年,被武训感动的山东省政府下令免征义学所属田地的钱粮和徭役,并向武训的义学提供教育经费白银200 两。 2005年底,一项与教育相关的、规模更大的免除令在中国实施,中国政府决定: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届时,全国农村中小学每年可取消学杂费达150亿元,这意味着每个农村孩子每年可少交180元到140元。而在中国中部农村,一个农民在一亩水稻田里辛勤劳动一年的收入大约是100元。 在2005年的中国并不缺乏“武训”。 白芳礼,一位92岁的天津老人。1986年,73岁的白芳礼将自己辛苦攒下的5000元养老钱捐给贫困学生,此后,他蹬起三轮车,用赚来的钱资助贫困学生。1994年,81岁的他再也蹬不动三轮车了,于是,他把老家的两间老屋也卖了。其间,300多个贫困学生因老人的资助而完成学业。 刘念友,中国西部一个贫穷的山村教师。为了不让自己的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他花光自己微薄的工资后,走进中国最危险的工作环境——煤矿,用挖煤赚来的钱来资助自己的学生。28年来,40多名贫困学生蒙其恩惠而终其学业。 100多年前的武训感动了中国皇帝,并被赐予当时国家最高荣耀——赏穿黄马褂。那些贫穷的家庭因读书而贫困,因贫困而放弃读书,因放弃读书而更加贫困。他们的命运怪圈在等待白芳礼、刘念友的拯救吗?正因为此我们该高声赞颂那被免除的150亿元,而我们赞颂的意义并不止于此。 也是在2005年年底,一位德国老人对中国媒体说:“二战以后,在德国经济迅速增长的时期,德国也有失业、贫困、治安等各种社会问题,当时德国政府的解决办法是:给每一个公民提供良好的教育。”他又提醒说:“中国不该只有穷人和富人,而需要一个庞大的中坚阶层,这个阶层是社会得以稳定发展的支柱阶层,他们关心政治,关注社会发展,同情贫弱者,生活稳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德国老人的两条建议是相通的,没有普遍教育,就没有那个庞大的中坚阶层。或许这正是那150亿元的真正意义所在。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