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天然气价格决定机制距离完美还差多远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31日 11:08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评论员 邵颖波

  国家发改委决定,从2005年12月26日起在全国范围内适当提高天然气出厂价格。其中有两个重点被强调:其一,对居民影响不大,月均用气20立米的只需多交3元。其二,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完成,是我国能源价格改革的重要一步。不过,还有一个事实也不能被忽略,即对这一次涨价的解释是事后解释,消息公布的日子,也是决定开始实施的日子,这
就让诸多的平民消费者难以平心静气地接受这个变化。3元钱的确不多,但终归是一次涨价,消费者没有得到发言的机会。

  天然气价格的决定权在发改委,不过,在发改委决策过程中仍然应当保留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这个重要环节。包括类似于火车票调价,居民用水价格上调时召开的听证会。消费者尤其是普通居民有这个要求是可以理解的。

  这里我们可以和一直以来惹人心烦的

铁矿石价格谈判做个比较。中国目前是世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也成为铁矿石价格疯涨的最大“受害国”。去年,国际铁矿石供应价格暴涨71.5%,中国钢铁企业为此需要多付出大约200亿到300亿元的进口成本铁矿石价格。今年还要继续上涨。人们恼怒的是,中国作为最大买主却无法控制铁矿石价格的变化。铁矿石价格完全是市场机制下产生的,但我们却不认为这是公平的结果。为什么?因为中国虽然是世界最大买家仍然处于劣势地位上。现在,各方都在为中国如何争取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中取得发言权而出谋划策,那么有没有人想过,在天然气价格问题上,全体用气居民和企业同样也是最大买家,他们的话语权应当怎样争取呢?

  在所有自然垄断的公共产品领域里,消费者的地位天然地处于劣势地位,和中国的钢铁企业一样,虽是最大买主,但他们的力量是分散的,如果没有一种好的组织和机制,他们就只能被动地接受着变化。于是此时,卖家总是掌握话语权。

  谈到国内天然气价格问题,我们同样没有必要对涨价的理由心存怀疑,先前的价格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因素,不能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取得平衡都是事实。应该深刻讨论的问题在于所谓涨价背后的价格形成机制问题。

  取消目前唯一实行计划内外“双轨制”价格,对所有厂家出产天然气统一实行国家指导价,允许各方在国家指导价规定的幅度内通过市场调节上下浮动,这当然可以看成是我国

能源价格改革的重要一步,但是紧接着,最终消费者如何在市场条件下发挥自己的谈判力量就成了最急迫解决的问题,否则,改革本身对他们来说就成了一种威胁。必须快速找到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和运作机制来发挥他们的作用。

  在公共垄断领域代表国民利益发言的责任理所当然应该由政府来承担。目前政府收集民意的方式有很多,最有效的公开采取开听证会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实施时间还不长,有能力有经验为消费者代言的人还不多。结果我们看到谈判焦点本身往往就先发生了偏差,比如

汽油价格,国家追求的是国内国际间的平衡,而煤炭呢,追求的重点是和电价之间的合适比例。现在轮到天然气价格了,政府追求的重点是它和其它替代品之间的平衡。至于最终消费者的利益,目前还没能成为平衡中单独的一方存在,它是改革中被附带考虑的,而且考虑的重点是消费者的承受能力。

  这样一来,消费者心里的滋味当然就很不好受了,就像在铁矿石谈判中,中国钢铁企业被甩在谈判核心之外时的感受一样。

  中国的改革方式从总体上来说一直被称为渐进式的,价格机制的改革当然也不会例外,渐进式改革成功的最大好处是从时间上分散了改革的成本,使得改革能够在稳定的环境下进行,但是成本始终是存在的,始终是要由人来承担的。当改革逐步深化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如何分担这些成本问题就会越来越突出,关于这个问题的谈判就会越来越激烈。集中到自然垄断领域上,作为最终消费者的普通民众希望通过一个强大的组织和有效的机制来保障自己的利益就会越来越急迫。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32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