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算GDP崇拜的两大步骤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 02:24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 |||||||||
董少鹏 2005年岁末,我们与一个明显带有奢侈色彩的新词———“产能过剩”纠缠在了一起。多达11个行业形成产能过剩,给银行改革、金融稳定、企业运营以及就业形势带来沉重的压力;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可能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某种后掣作用,比如导致通货紧缩。
在我们勇敢地承认“产能过剩”之前,2003年的年末,我们曾与“经济过热”一词相伴。当时,中央作出经济过热的判断后,相继收紧信贷政策、土地政策两大闸门。在2004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进一步明确了收缩固定资产规模,对钢铁、电解铝和水泥等行业投资降温的宏观部署,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 从一定意义上说,从2003年末判定“经济过热”到2005年末判定“产能过剩”,是对以往形成的单纯追求GDP增长指标的观念和由此导致的不良经济后果的持续清算。 在2003年下半年,有人提出经济过热苗头时,各方面的认识还很不一致。人们对于经济形势的判断基本上以“高增长、低通胀”为主流,对投资领域潜藏的“高货币投放”问题尚未及梳理。因为在2003年之前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赤字经济”是经济工作的一个主导取向,即通过发行国债筹集资金,上项目、带项目,以使GDP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速。“赤字财政”项目弥补了社会投资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民间投资,对于引导带动重点产业、解决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惯性的作用是巨大的。自告别上一个经济过热年份———1993年后,人们在“GDP崇拜”、“投资拉动”氛围熏染下度过了10年,让人们正确认识业已出现的新一轮经济过热,是有相当困难的。更何况,以较快的速度扩大我国经济规模,符合“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取向;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先在2003年末策略性地指出“经济过热苗头”,或者换一种说法,“局部投资过热”、“有保有压”。在当时,无论是由于对经济形势的判断还缺乏足够的把握,还是虽然已有充分证据但有意为统一认识留出一定时间,最终表现在政策表述上,都体现了逐步微调、小步快跑的特点。这样,既帮助人们转思想弯子,又不搞急刹车,不搞180度大转弯。这清算GDP崇拜的第一步,坚持了改革发展稳定的三者统一。 而经过2004年、2005年的两年广泛深入的讲解、传播、部署,全社会对科学发展观已充分认知,对以往形成的GDP崇拜也经历了必要的反思。人们也看到,中央为抑制经济过热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初显成效,因过度投资导致的资源约束矛盾初步得到缓解。此时,把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突出矛盾摆出来,并将“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列为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已是“水到渠成”。清算GDP崇拜分两步走,以点刹车替代急刹车,由小转弯实现大转弯,是中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超艺术的体现,也是科学发展观在执政实践中的生动体现。 在此,笔者要说明的是,我们否定GDP崇拜,不等于否定历史上保持GDP快速增长的经济发展取向,而是主张在实现GDP较快增长的同时,摒弃不健康、不科学、不和谐的因素。换言之,从哲学上说,我们是在完成一次“GDP增长观”的螺旋式上升。 同样,对治理11个行业的产能过剩,我们也要有比较冷静的认识:一是此轮产能过剩具有阶段性、结构性、相对性、投机性的特点,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尚不够发达前提下的过剩,此番治理后,再度出现过剩也是自然的。二是治理过程中要充分保护投资积极性,落脚点一定是完善体制机制,而不是单纯削减项目;三是我们要继续保持GDP的较快增长;四是尊重市场规律,准确把握市场信号,因时因地而异,在治理过程中防止以主观决定客观。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