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叶檀:国有企业改制新路径绕不开输血机制的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8日 03:30 每日经济新闻

  叶檀 每经评论员

  2005年,随着各种改革举措、各路人马纷纷亮相,国企改革新路径呼之欲出。

  新路径是以往国企改革财务重组、上市、公司化的老戏码,加上做大做强”的定义以及外向型的新思路构造而成。这从目前银行改革路径的选择,到李荣融对央企改制路径的表
态,就可见一斑。

  撇开监管部门的不同,从产权结构上说,国有银行、央企都是国有资产的组成部分,如此一来,中国经济改革的原点就落到“国企改制”四个字上。这已有外在表现:中国所有的经济热点问题如股改等都指向国企,反过来,所有关于央企及其“婆家”国资委的新闻都能扩展为社会热点。“2005年中国股市脸谱”一文提及,中国股市必须视国资委的表情而行。

  国企改制的目的就是要重建造血机制,但国企输血机制不除,目的难成。

  国企改革至今,效果究竟如何?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央企销售收入与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0%以上,不可谓不多。但另一些数据表明,这些功绩由极少数的垄断企业完成,这一事实可以与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近日公布的一些数据对应:今年下半年以来,有45家企业实现利润出现下滑,有36家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低于1%。少数企业亏损严重,1-11月集团一级亏损企业有17家,亏损面为10.1%,二级子企业亏损面达31.3%。到11月底,中央企业银行借款比上年同期增长12.4%。部分企业依赖借新债还旧债维持日常运转,面临资金链条断裂的危机。另外,在本月26日召开的全国

审计工作会议上,国家审计署公布了最新的数据:今年1至11月,全国共审计6020户企业,发现违规问题金额449亿元,审计署重点开展了11户中央管理的重要骨干企业的审计。

  揭开盖子比捂着要好,说明随着经济改革走向纵深,公正与透明已成为市场各界的要求。但这些数据也指出一个问题,即以往对国企边输血边改造的模式还存在着很大的弊病,无论是股市的放射性社会输血模式,还是用国家财政进行针对性极强的点滴输血模式,反映出大多数国企仍处于失血状态,自身造血机能受到体制性阻碍。

  难道,主要国企改制向外向型路径转变,就能改变大部分国企靠输血维持这一路径依赖吗?

  输血模式并非表面上的政策性注资、剥离坏账那么简单,还有无数暗流。比如提高行业准入门槛、给予某些银行、企业以税收优惠等,这些都是公平市场的天敌。以农信社改革为例,撇开央行票据、存户变股东等表象,我们仍能看到一条维持生存的输血脐带绕于身后。

  近来,一些舆论给私下输血行为披上合法合理的外衣。中石油、中石化、中国国有银行成为“适度竞争”的市场主体,这些企业堂而皇之地享有竞争优先权、议价权、话语权。不破除这些权力护航下的“市场贵族”,大量无效汲取资源的管道、输血的脐带就难以真正割断。仅靠在海外上市,既无法建立国内的产权保护体系,也无法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可能的结果是,海外出资人的权力凌驾于国人之上,形成新的市场贵族群体。

  当然,我们也应该从种种争议中看到市场的长足进步。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来看,第三产业、民营企业增长迅速,今年各种纷争也表明市场已开始形成多个对峙的的利益群体,市场的平等博弈初现曙光。“有色”的市场难有持久的动力。为了

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政府应该尽快切断输血管道尤其是毫无效益的枝蔓部分,将市场一视同仁地向各方开放,无论是内资还是外资。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