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垄断出炉 什么样的市场化是真正的市场化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6日 02:05 每日经济新闻 | |||||||||
叶檀 每经评论员 近日,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关于我国石油、电信、电力等行业企业已形成一个基本竞争格局的表态,引起轩然大波。 且不论对错如何,这一结论将降低李荣融为国企尤其是央企改制开出药方的药效:
从某个角度说,改革是个试错的过程,也是现实约束条件下的产物。为什么匈牙利与捷克对国有资产的处置不同?匈牙利对国有资产只卖不分,那是因为巨变前政府留下了全欧最高的人均债务,国家财政破产,急需变现国有资产以还债。而捷克的国家财政状况较好,国民不愿意外资收购,于是出现“只分不卖”,即把国有资产的价值主体以投资券形式公开、平等地在国民中分配。 认清硬约束条件就会尊重现实,可以在改革过程中少走弯路。如果对于约束条件认识有误,即便一开始以强力推行,到最后也只能推倒重来,国有股减持就是一个例子。这中间,能否以科学的态度倾听市场的呼声成为关键。一个大夫,如果以先入之见诊治病人,难免“胡庸医乱用虎狼药”。 中国进行了二十余年的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已经给出了一些约束条件,但李荣融的表态,使人担心这些约束条件是否会遭到曲解。因为他对垄断的理解带有明显的“李氏”印迹,有对经济学传统定义进行重新诠释之嫌。 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关键时期,一个既掌握了话语权又掌握到行政裁量权的官员,如此不惮于亮明与普通认知相左的观点,是否今后中国的市场都会维持这样“适度竞争”的状态?如果这样的诠释方式上升为行政层面的主流“理解”,那么,市场“药方”自然不会放在培育竞争主体上,而只会用行政手段使市场保持合适的企业数量,多则少之,少则多之。 在中国的国有企业仍占据大半壁江山的情况下,将这一逻辑推到极致,市场有可能强行脱离硬约束规范:股市曾经如此,幸而已经走入市场化正途,但能源行业、电信行业会怎样? 另外,不同部门的定义如果各不相同,相关行业又该如何调控?而董事会、外部董事到底应该以谁的定义为尊,投下赞成或反对的一票? 这不是没有先例。比如,国资委有关人士曾多次表示,要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此次李荣融也表示,目前建立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的条件已经成熟。看来,国资委认为建立国有企业的“体内血液循环系统”很有必要;而财政部对此看法颇为不同,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认为,在宏观层面上,国资首要目标应立足于造福社会,财政部甚至已经开始着手国企利润的收缴工作。国企的董事们对国企利润负责的主要依据,是为了增加人民的福祉,还是其他?所谓的市场化,就是目前中石油、中石化呈现的方式吗?国企改革已到关键时刻,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这样的时刻,掌握行政权的有关政府部门事实上也担负着巨大的责任,在重重压力之下,言行尤需谨慎。如果要对某个问题下结论,最好辅之以全面的数据;而在创立或推翻一个经济学概念之时,需要给公众一个完整的逻辑自洽的解释。这样,才能让公众信服,才是改革顺利进行的前提。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