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第一财经日报:让世界了解中国应多些文化出口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6日 01:44 第一财经日报

  周志兴

  我这里说的“软出口”,不是说软件的出口,而是指文化的输出。

  “软”,显而易见是针对“硬”说的。所谓“硬”,说的是制造加工业的产品。那么“软”就是指那些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

  说起出口,我们有着太多的辛酸话题。若干年前,我们的出口大抵都是农产品和资源性产品。无非是对虾、鳗鱼、冻鸡等,从国人自己嘴里省出来的东西。或者是钨、锰、铜、锡之类外国人急需,而我们又没有深加工能力的宝贵矿产。

  那时,中国穷,出口那点东西换回来的美元在世界的贸易总额里根本就算不了什么,所以,没有人说三道四。

  改革开放带来

中国经济的腾飞,我们有了可以出口的工业产品,但是,在收获美元的同时,我们也收获了不少的麻烦。尽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加入了WTO,然而,反倾销的大棒仍然在有些国家手中攥着,随时可以打下来。这些年来,
纺织品
也好,皮鞋也好,
打火机
也好,彩电也好,打了不知道多少场国际贸易官司,弄得我们许多企业家一不小心成了国际贸易官司的专家。

  摩擦不断,国人很委屈:我们拿着低薪,辛勤劳作,把价廉物美的产品给了你们,怎么还落下一大堆不是。而外国人却很不满:你们的廉价商品挤得我们丢了工作。

  摩擦是正常的。在原本正常的世界格局中,中国崛起了,有人曾这样打比方:原本就拥挤的餐厅里,突然涌进了一群还在饿着的人,先来的食客当然不舒服。但是,我们有必要想办法让里面的人接受我们,这就需要我们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都有所改观。

  中国在出口硬的工业产品的同时,也有必要对软文化出口给以同样的重视。如果外国商人或者老百姓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对中国人的性格有所了解,那么,在遇到事情时,可能就会有感情的因素起作用。我不是宣扬文化万能,但在当今这样一个既全球一体又摩擦不断的世界上,文化越来越重要。打个不算很恰当但是有些道理的比方,软出口的文化作为一种润滑剂,会化解不少的摩擦;作为粘合剂,会使得一体化更加牢固。遗憾的是,我们在软出口上不但重视程度不够,而且没有好的产品和好的技巧。

  在对外宣传上,我们有机构,有想法,也有进步,但是还有许多不足。我们不能一说中国文化的出口,就想到是一次大规模的“中国周”或“中国月”,是文物的海外展览,旅游的海外推销,京剧的海外演出。其实,文化的东西非常多,而且更适合用日积月累和潜移默化的手段来影响人。

  我们可以看看美国,美国人还是很会软硬兼施的,他们把一部一部的大片出口到中国,把一本一本的管理类图书推到中国热销,其实赚的不只是那一点版税或者票房分成,而是在潜移默化中把他们的文化移到了中国,让国人在某种程度上亲近他们的产品,甚至亲近他们的国家。

  中国文化在国外有多少呢?或者说,有多少人自觉地在国外传播中国文化呢?例如广告,也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我大概知道有多少外国企业在中国媒体投放广告,但我不知道中国有多少企业在国外做广告,应该不多。而我们的电影在国外有多少票房,我们的图书在国外有多少印数,我们的杂志有多少在海外有版权合作,这些不用统计数字,因为实在太少了。

  我们的软出口,不但数量少,而且有个软肋,就是色调太单一。要么就是常说经济崛起的成就,让人一看就联想到两个字:宣传;要么太灰色,尤其是我们在所谓国际影坛上获奖和参展的影片,都以中国过去的和现在的落后和阴暗为卖点,挑逗西方人的猎奇心。这种单色调,会使那些原来就不了解我们的人,对我们更加误解。

  抓软出口,不但要有政府的行为,而且要有民间的行为,而且应当逐步加大后者的份额。当然,在中国,民间声音在“软”的领域,我这里特指的是文化传媒领域里,自身还不是很强大,有些行业还处在萌芽阶段,要想到外国去攻城略地,要求未免高了些。但是,只要有合适的气候和土壤,有了芽就会长起来。我们不怕时间久,就怕没有。(作者为《财经文摘》社长)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中国首选,价值之选!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
010—58685866(北京)
021—52132511(上海)
020—34254460(广州)
0755—82416077(深圳)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3,1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