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政府错失金本位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5日 14:51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文 / 叶世昌 19世纪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金本位货币制度的时期。金本位制以英国实行得最早,开始于1816年。其他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则实行于19世纪70年代后。 而在中国,则自明朝以来一直以白银为主要货币,而且长期停留在秤(称)量货币阶
中国开始重视货币本位问题是在20世纪初,萌发于清廷分别和英、美、日订立通商续约。资本主义国家同中国做生意,对中国的货币标准不统一很不以为然。光绪二十八年,清朝和英国订立《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其第二款规定:“中国允愿设法立定国家一律之国币,即以此定为合例之国币。将来中英两国人民应在中国境内遵用,以完纳各项税课及付一切用款。”次年订立的《中美续议通商行船条约》和《中日通商行船续约》也有类似的条文。中国称法定货币为“国币”即始于此。这三个条约是促使中国考虑建立本位制度的重要推动因素。 单从中国的国内情况来看,实行银本位制好像是适当的,它符合中国的一般购买力水平。问题在于,中国并不是孤立在世界上的,它和世界各国有贸易往来,有密切的经济联系,这样银本位制就不能适应了。主要的不适应在于金贵银贱。所谓“金贵银贱”,并不是指金的价值比银高得多,即使金的价值比银大,如果金银能保持比较稳定的比价,则实行银本位制也没有问题。所以这里的“金贵银贱”,是指银的不断贬值,金银比价的差距越来越大。对用银国来说,白银贬值就是外汇贬值。我们知道,一国的货币贬值有利于该国的出口,从这一点来说,对中国应是有利的。可是中国出口的多为生货(原材料),进口的多为熟货(制成品),存在着国际上的剪刀差。中国必须引进工业先进国家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汇价下跌增加了引进成本。中国还经常向国外赔款,汇价下跌就会增加实际赔款数。这种因汇价变动而形成的额外损失称为“镑亏”。正是由于镑亏严重,才使许多中国学者和官员提出了实行金本位制或金汇兑本位制的主张。 当时可供中国选择的货币本位制度有三:银本位,金本位和金汇兑本位。银本位最接近现行的中国币制,但不符合世界潮流。金本位符合世界潮流,但中国黄金有限,没有条件实行。因此清末直到国民政府初期,应邀帮助中国设计币制方案的外国专家,包括精琦(J. W. Jenks)、卫斯林(G. Vissering)和甘末尔(E. W. Kemmerer),都无一例外地为中国设计了各不相同的金汇兑本位制。 什么是金汇兑本位?金汇兑本位又称“虚金本位”,名义上是金本位,但国内并不用金,甚至可以不必铸造金币,实际流通的是银币。这银币是金本位币的代表,即是金币的价值符号,因为它不按本身的实际价值流通,故不能实行自由铸造政策,只能由国家垄断铸造。银币的法定价值高于自身的实际价值。金汇兑本位原来是某些殖民地国家采用的货币制度,宗主国的支持是它成功的必要条件。印度作为英国的殖民地,于1899年实行了金汇兑本位制。 中国缺少黄金,而实行金本位制又是中国币制同国际接轨的表现,因此有些中国人也赞成实行金汇兑本位制,如梁启超、康有为都曾著文进行宣传。宣统二年(1910年),康有为出版《金主币救国议》,提出中国不实行金本位制有14条大害,主张中国可以先实行虚金本位制,称虚金本位制是“神方大药,服之可救中国死亡者”。实行金汇兑本位制首先要得到某一经济大国的支持,还必须在国外贮存相当数量的黄金,万一发生纠纷,国外存金就有被对方控制的危险。因为存在这一危险,所以虽有不少国人对此制具有好感,但决策者每次讨论到最后总是予以了否定。 (作者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