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用市场化体制避免引资误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5日 09:23 中国经营报

  作者:秋风 

  最大的误区其实是,各级官员太热爱外资了。中国需要外资,但需要的是一种在正常的心态、正常的制度环境下自然地流入到中国的外资。所谓的“正常”,就是外资跟内资在法律上、在经济政策上获得政府的平等对待。

  加入WTO是中国经济开放的一个标志性事件,龙永图先生的名字与这一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龙先生离开政府职位之后,继续在媒体上呼吁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化。比如,最近,他就说,避开认识上的误区,继续加大引资力度。认识上的误区有多种多样,比如有人说,中国外汇储备已经很多,无须引进外资;引进外资,让外资赚取了太多利润;用市场换不来技术。

  这些说法究竟有没有充足依据?从纯粹经济学的角度看,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经济来说,外资与内资的收益并无根本区别。不管开企业的人是蓝眼睛,还是黑头发,企业都同样可以创造出就业岗位,带来税收,从而增进政府与民众的福利。因此,一个市场经济国家,既不会刻意地保护本国市场,限制外资流入;也不会唯外资是从,不惜代价地引进外资。

  在中国,吸引外资的主体,通常不是企业,而是各级政府。在很多地方,政府官员的主要责任似乎就是吸引外资。即使是企业出面,背后也有非常有力的政府政策支持。

  因此,外资固然在某些领域受到全国性法律的限制。但在很多领域,尤其是在地方政府那里,外资却享有某些令本地企业十分羡慕的“超国民待遇”。地方政府为外资开出了非常诱人的优惠政策,包括土地、税收优惠。

  这些还是看得见的优惠,除此之外,各地政府也向外资企业提供了看不见的制度上的优惠。就是通过某些安排,给外商提供某些特别的便利,让外商在面对其谈判对手、比如工人的时候,在法律上享有优势。或者,有些地方政府会承诺,外资企业可以不为工人购买医疗、退休等保险。

  如此优待外资,当然完全可以让中国成为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最大的目的地。但由于吸引外资是由政府主导的,所以,外商投资部门所带来的收益分配,却呈现出一种不合理的漏斗型格局。

  首先,外商投资企业凭空获得一笔巨大的政府补贴。在沿海地区,存在着大量候鸟型企业,它们之所以从珠江三角洲迁徙到长江三角洲,又从两个三角洲迁徙到中部地区,固然与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因素有关,但更主要地是为了追逐地方政府分配的补贴。其次,地方政府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比较高的财政收入。第三,本地企业处于不平等地位,其投资机会和发展前景受到抑制,这导致了企业结构的严重失衡。第四,工人从增长中所得到的收益被人为地压低。在沿海外资加工企业中,工人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人们的预期,工人的福利也不能得到保障。

  苏州可以作为这种外商推动型经济的一个典型。2004年,苏州人均GDP为7000美元,是同期全国人均GDP1270美元的5倍有余。苏州近几年的财政收入平均增长也较快,达到30%左右。但是,苏州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451元,仅是全国平均水平9422元的约1.5倍。外商企业从苏州得到的收益是多少,外人无从得知,但相信不会太少。

  这是一种只增长不发展的模式。但因为地方政府可以享受到财政好处,官员可以创造出好看的政绩,因而,这种模式受到地方政府普遍青睐。龙永图先生不用担心,地方政府吸引外资的热情从来就没有消退过,今天依然极高。

  人们没有理由责怪外商。但这种吸引外资的体制却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像龙永图先生所说,对于外资,人们确实需要避开认识上的误区。但最大的误区其实是,各级官员太热爱外资了。中国需要外资,但需要的是一种在正常的心态、正常的制度环境下自然地流入到中国的外资。所谓的“正常”,就是外资跟内资在法律上、在经济政策上获得政府的平等对待。外资流入中国是市场机制本身决定的,而不是政府通过格外的政策诱导而来的。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