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贸易:中日韩互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5日 09:21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王艳华 见习记者 杨颢

  上海报道

  最近,修正后的中国GDP数据引起了世界关注。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了什么阶段?在东北亚地区经济一体化日渐深入的局面下,中日韩三国贸易将发生何种变化?为此,本报
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晋平教授。

  中国仍将以制造业为主

  《21世纪》:修正后的GDP数据显示,中国经济规模和结构都有改善,您如何看待目前的中国经济?

  赵晋平:中国的工业化是一个比较长的阶段,现在处于中期。最近有关GDP的新数据出来以后,服务业占的比重是在上升,但这并不足以支撑

中国经济已经突破了工业化的阶段、开始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这个判断。总体来说,我们还是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还没到后工业化阶段。从日本和韩国的经验来看,他们从工业化进入后工业化,人均GDP应该比2000美元要高。到1980年代中期,日本的人均GDP已经达到15000美元左右。中国还远未达到。

  《21世纪》:许多人会将今天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与1980年代日美的贸易摩擦相比较。

  赵晋平:1980年代日本商品出口到美国,确实受到了美国各种各样的贸易制裁。但我认为中美的贸易摩擦和日美的贸易摩擦还是有很多区别。第一,日美的贸易摩擦,从美国来看,其贸易逆差的一半左右是来自日本。我们目前对美国的贸易赤字只占四分之一。

  第二,当时日美贸易摩擦涉及了很多领域,包括汽车技术密集型产品、造船、纺织品,但中国现在的贸易摩擦,更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就是说,是出口附加值较低的产品,美国这类产业已经是少量存在,对美国制造业的影响比当初日本要小得多。

  第三,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商品,70%到80%是由三资企业来完成的,虽然写着“中国制造”,但是是跨国公司合作的结果,从中获利的除了中国企业,还有美国、日本、韩国等企业。这和当初日本不一样。当初日本对美国的出口绝大多数是由日本企业来完成的。

  第四,虽然中美的贸易不平衡问题看起来非常突出,但是从美国的角度来看,不应该把造成贸易不平衡的原因算在中国头上。实际上在亚洲已经形成一个产业链条,最后一个组装环节可能在中国,但是它的上游可能在日本、韩国。

  《21世纪》:那么我们是否也会发生如日韩或欧美等许多国家都发生过的状况呢?即制造业上升到高点后,服务业开始兴盛,进入对外投资增长的时期。

  赵晋平:根据修正后的GDP数据来看,制造业还是占46%,比较高。目前中国的产业结构是以制造业为主,这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的制造业利用了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一方面是满足国内的市场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进入国际市场,利用国外的市场来带动工业生产的增长。外向型成分高,导致中国生产的产品在世界出口产品中的比重逐步上升。这就可能带来贸易摩擦。从贸易摩擦形成来说,部分是出于一些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对此我们持批评的态度。从另一个方面讲,由于贸易规模本身很大,出现一定的贸易摩擦也正常,要用平常的心态来对待。

  由于我们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制造业的发展仍然会有一个比较高的增长势头,出口的持续扩大在短时间内不会停下来。可能今后会进入一个贸易摩擦的高发期。从这个角度来说,和日本、韩国他们的工业化时期所遇到的外部环境具有相似之处。

  互补下的融合

  《21世纪》:与日韩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相比,目前三国之间的经济结构有些什么差别?

  赵晋平:差别很大,尤其现在是一个产业分工的格局,大家共同参与。

  过去由于中国工业化基础比较薄弱,基本上是搞加工组装,是一个相对垂直的分工。中国的优势在于劳动力,做纺织、服装、农产品等。日韩是做一些高技术密集型的产品。现在三国产业分工有了变化。原因在于,第一,产业内贸易比重在上升。同样一种产品,以前你有优势就出口,没有优势就进口。但现在可能是既有出口也有进口,主要是为了加工贸易的需要。第二,和产业转移有关。由于在日本、韩国有很多企业,包括生产高端产品的企业向中国转移,使中国生产高端产品的能力在提高。这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

  《21世纪》:中日韩三国在产业结构上存在梯度,但近几年随着中国的发展,这种梯度界限已开始模糊,既有垂直分工,也有水平竞争。

  赵晋平:这就是产业转移的结果。韩国以前基本是出口加工的产业发展模式,由于它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也增长,在韩国本土生产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受到很大影响。为了继续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需要进行产业转移,选择一些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地区来投资。

  由于很多外向型产业都要向外转移,导致国内就业下降,制造业开始萎缩,有很多人担心会不会带来产业空洞化,对国内就业、税收都有太大影响。有些人甚至把这个作为“中国威胁论”的论据。

  中国企业向海外投资,不过这几种模式:一是资源开发型,因为我们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高,通过开发获得权益的方式来满足国内能源需要。占比30%-40%左右。第二是创造品牌型。最典型的就是海尔。第三是为了绕过贸易壁垒。

  我们目前的投资,主要还是为了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可能解决一部分国内市场不足的问题。通过参与国际竞争,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维护传统市场,开拓新市场。但从总体上讲,中国还没有走到像日韩一样只能通过走出去才能提高竞争力的时候。中国目前国内还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完全可以利用国内市场的优势来打入国际市场。对中国来说,产业空洞化还不是非常紧迫的问题。至少是到2020年,我认为中国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21世纪》:您能否对东北亚地区,特别是中日韩三国的贸易状况做出一定的预测?

  赵晋平: 如果三国能实现贸易的自由化,不管是三国单独建立自由贸易体制,还是参与东亚贸易自由化的进程,经济融合程度都会进一步加深。资源配置会在三个国家或者更大范围内进行。可能一些资本密集程度非常高的,需要相应产业技术力量来支撑的产业会集中在日韩,成熟的制造业行业可能更多地集中在中国。这是个互补高于竞争的经济格局,会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如果中国要完全开放市场,和日韩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区,有些领域我们没有太大竞争力。比如汽车、

化工特别是石油化工、钢铁特别是高端钢铁,都处于劣势。这可能会对中国现有的企业造成影响。但是我认为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目前还处于低端,更多是生产一些中低档产品,与日韩并不是完全竞争,而是互补。对行业的影响不会太大。第二,单从产品贸易上来说我国可能没有竞争优势,但由于有巨大市场和廉价劳动力优势,日韩会来中国投资。总体来看,如果能实现三国贸易自由化,大家都会获利。投资效率都会进一步提高,中国一些特有的优势也会得到进一步发挥。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