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质疑经济学家 是讲道德过头了还是太不讲道德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3日 12:18 中国青年报

  李侠

  从网上看到姚洋教授的一篇文章,读后很有感触。姚教授认为:“遗憾的是,中国知识界出现了一种不良的倾向,非但不是对中国问题进行冷静思考而作出贡献,还助长了社会问题的泛道德化倾向。社会公正是一个值得追求的价值,但是,把社会公正变成一个道德问题,就会让我们走上道德斜坡,即不管付出的多少,一味追求结果的平等,从而让民众失
去对‘应得之物’的认知。”(《财经评论》12月22日)

  姚教授提出要对中国问题进行冷静与理性的思考,笔者是赞同的。但姚教授的担心我认为不必要,对于“多德”与“缺德”的评判,应该放到中国当下的整个语境中来考虑。需要反思的问题是,当下中国知识界兴起的道德追问,是不是狂热与不理性的呢?恐怕不见得。当下中国之所以出现强烈的道德诉求,是因为我们的许多改革政策相继宣告不成功,基于这样冰冷的现实,知识分子本能地对这些不成功进行反思:

  一、我们的各项政策制定之初,是否存在严重的道德缺失?如基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制定理念,导致以此出台的各项政策相继失衡;

  二、精英的偏好能否代替大众的偏好?试问,有多少关涉公众的政策,是由公众表决通过的?在这样的政策制定模式下,我们看到了无数下岗工人遭遇的无助与无奈、看到了天价医疗费的黑暗、看到了昂贵学费的高门槛、看到了贪婪的

房地产商人的窃笑……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在收入或消费中所占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则高达50%。是什么造就了如此残酷的现实?在市场化初期肮脏的原始资本积累过程中,有多少富人的财富来源经不起推敲?至少,其中有一部分责任是由于精英制定政策时的道德缺失造成的。

  姚教授的担心我能理解,如果道德泛化,势必影响研究问题的客观性,甚至引发公众出现非理性的狂热,这没有错。只是在严重缺少道德关怀的今天,通过道德的反思,能够唤起广大公众对社会的希望与认同,同时也能够通过道德批判有效地制衡精英为利益集团代言的行为,减少政策制定中先天存在的道德缺失。

  试想,如果当初在制定

医疗改革政策时,能够有今天这种道德追问,会有当下面临的艰难局面吗?我们的教育改革,当初认真考虑过公众的承受能力了吗?说到效率与公平这个老问题,至少有一点是明确的,即没有公平的效率是暂时的,而把公平作为正义的首要选项时,产生的效率则是持久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知识分子的道德批判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

  在缺少激情的年代,我们需要道德激情来捍卫人类的良知,激情的建设功能是不能否认的,诚如朱学勤教授引用的名言:法国大革命时期,罗伯斯庇尔必须死,而大革命之后,罗伯斯庇尔必须活。假如真的如姚教授所言,这将导致整个社会走上道德的斜坡,那么,在道德严重缺失的年代,笔者愿意相信,这个斜坡是我们必须要经历的,这也是知识分子自我拯救的道路。

  在整个社会日益功利化和世俗化的今天,由于专业化的分工,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日益淡化,这是很危险的事情。当下社会中存在的严重不公平现象,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如果知识界对此仍保持沉默,那才是知识分子的“集体堕落”。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