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当商标抢注成为职业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3日 10:05 人民网-市场报

  -本报记者 董颖  

  “无间道”竟成防盗门商标,“雁栖湖”印上雨伞,酱油厂抢注《同一首歌》……近几年,有关商标抢注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人们对此已从最初的倍感新鲜到现在的见怪不怪。基本上社会上所有的热点、焦点,最终都逃不过“商标”这一劫。“神六”也好,“超女”也罢,在抢注者眼里都成了有价值的符号。

  所谓商标抢注,关键在一个“抢”字。可以说,“抢”把人们在牟取利益、尤其是超常利益时那种亢奋的状态描述得惟妙惟肖。比如过去,风闻什么商品要涨价,便会出现抢购场面;比如现在,商场搞促销派发个什么赠品就会引发众人奋不顾身地去“抢”。商标抢注也是一样。

  在商品社会,一个抽象的商标符号或许就是一笔让人意想不到的巨大财富。作为市场竞争的领域之一,无形资产的竞争、品牌的竞争、商标的竞争都日趋激烈,因此有人梦想着凭借一次“抢注”而一夜暴富。想的人多了,也就有了因抢注商标而生的新兴职业———职业抢注人。这个职业的出现标志着一部分人在商标意识上的觉醒,然而,越来越多的商标却被“只注不用”,却显现出商标抢注者的几多浮躁、几多侥幸和几多投机。由于注册商标一般情况下只需要2000元,而一旦转手价格基本在几万元,加上买卖商标的手续既不违法又比较方便,于是吸引了一些人挖空心思来做这个一本万利的买卖。

  事实上,商标和品牌毕竟不是一回事,不论投机者抢到的商标多么响亮、多么掷地有声,如果没有产品作依托,总有一日会从公众的视线中消失,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而那些真正意义上的商标、尤其是知名商标,几乎没有哪一个是由商标拥有者“抢”来的。有的商标,如“松下”、“皮尔·卡丹”,本来就是品牌创造者的名字,他们的创业经历、经营理念早已与品牌的文化内涵融为一体;有的品牌如“

可口可乐”、“大众”汽车,则是在长期坚持质量、信誉和市场定位的过程中,基于消费者的忠诚度而形成的。

  人们商标意识的觉醒本来是件好事,这本应使有关商标的法治更加井然有序。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一种由于过度敏感而造成的盲目。就像几年前“消费者维权热”带来了人们对“精神损失费”的过分关注,如今的商标热也大有重蹈覆辙的倾向。它不仅没有在规范市场秩序方面起到什么积极作用,反而容易引起社会对此类事件的过分敏感。据悉,针对目前商标抢注的混乱现象,一些企业专门聘请了“商标监视员”来防范“恶意抢注者”,这种新的职业让我们在商业领域看到了新型“间谍”与“反间谍”的交锋。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商标抢注热既是当前经济热的表现形式,也反映了人们追逐财富的狂热心情。但愿在这场你争我夺的商标战中,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无知和盲目。

  《市场报》 (2005年12月23日 第二版)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