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就业影响消费需求增长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0日 08:48 中国证券报

  □ 樊彩跃

  消费增长是关系到我国能否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协调增长的重要问题。我们认为,当前消费连续近20个月保持在12%-13%的增长水平,表明消费品市场已经明显进入新一轮快速稳定增长期。根据我国正处于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的中长期趋势判断,2006年及整个“十一五”,国内消费品市场将继续保持高位运行态势,但由于受一些
短期和长期深层次问题的制约,明年消费品市场很难突破12%-13%的增长平台。因此,短期内,宏观调控政策的着力点应重点放在努力增加就业,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增加有效供给、扩大政府公共支出等方面;长期看,则重点要从制度和体制入手,努力缩小收入差距,加快解决制约消费增长的长期性深层次问题,这样,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势头才能得以持续。

  虽然从总体来看明年及“十一五”扩大消费的宏观环境日益趋好,但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必须建立在居民良好的消费预期和消费信心之上。从短期和中长期看,有四大问题对我国持续扩大消费将形成严重制约。因此,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扩大消费的宏观调控政策着力点应重点放在努力增加就业,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增加有效供给、扩大政府公共支出等方面;长期看,则重点要从制度和体制方面入手,努力缩小收入差距,加快解决制约消费增长的长期性深层次问题,促进国民经济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由于受一些短期和长期深层次问题的制约,明年消费品市场很难突破12%-13%的增长平台。因此,短期内,宏观调控政策的着力点应重点放在努力增加就业,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增加有效供给、扩大政府公共支出等方面;长期看,则重点要从制度和体制入手,努力缩小收入差距,加快解决制约消费增长的长期性深层次问题。

  努力增加就业是今后提高居民消费预期及促进消费增长的关键。就业是影响居民收入及消费预期和即期消费支出的关键性因素,然而,从明年及今后两三年的情况看,我国面临的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增加就业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预计明年经济增长率不低于8%,目前国内最乐观的估计为9%左右,比今年预计9.4%的增长速度明显放慢,我们预计GDP增长率明年有可能回落至8.5%左右。经济增长如果放慢1个百分点,则对增加就业将会造成很大的压力;此外,明年投资和出口增速均面临回调的可能,尤其是

房地产投资大幅回落对劳动力的需求将会明显减少,而出口如果大幅下滑的话对就业影响则更大,因为我国出口方式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加工贸易企业多数为劳动密集行业;企业利润出现了大幅下滑,受此影响,明年有可能引发企业裁减员工,目前在个别行业已经出现这种苗头;尤为重要的是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继续增大。据有关方面预计,今后三年我国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城镇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在2400万左右,而每年可实现就业的最多只有1100万人左右,缺口约为1300-1400万人。

  就业压力得不到缓解,不仅影响短期消费需求扩张,更重要的还影响我国长期有效需求不足矛盾的根本性缓解。因此,未来几年宏观经济政策必须要把努力增加就业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加大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的力度。要继续保持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尽可能延长本轮经济的扩张期,有效缓解劳动力总量供求矛盾。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着力解决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或下基层工作。建立统筹城乡就业的管理体制,将农民进城就业和城镇居民就业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就业目标考核体系。

  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农民消费仍将是未来几年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自2004年以来,农村消费出现了恢复性增长的好势头,这主要得益于粮价上涨和强有力的惠农政策,使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农民增收的基础很不稳固,明年面临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虽然今年粮食有望继续丰产,但从供求情况看仍存有一定缺口。在土地紧缺、成本不断增高的情况下,如何稳定粮食产量、使供求达到基本平衡仍是个关键问题。在政策方面,经过连续两年大幅度地减免农业税和增加政府补贴等措施的实施,继续增加农民收入可操作的空间已经很小。相反,今年以来,粮价持续下跌,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却持续上涨,10月份粮价已下降至0.8%,农资价格前10个月同比则上涨9.1%。明年受生产成本推动,农资价格仍存在一定的上涨压力。而粮食由于连续两年丰产价格回升的可能性很小。粮食是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粮价走低,农民增收很难。因此,明年要把免除农业税、粮食直补、保护价收购以及减免农村学杂费等一系列已出台和已决定实施的政策力求落到实处。从长期看,要想扩大农村消费,使农民收入迈上一个新台阶,就要坚决加大对农村发展政策的倾斜力度,尤其要加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同时,要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欠发达和落后地区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力度,力求尽早全面实施普九义务教育。

  加快教育、

医疗体制改革,加大财政对教育、医疗、社保的投入力度。近年来,居民用于教育、医疗方面的支出大幅度增加,由此造成居民正常的消费支出被压抑,并对消费预期产生了明显不利的影响。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教育、医疗体制不健全,改革严重滞后,最突出的表现为教育、医疗乱收费。据监察部公布的数字显示,从2003年1月至2005年8月,全国共查出教育违规收费16.9亿元,此间各地医疗行业上交和查处的回扣、“红包”、开单提成共计2.5亿元。在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累计近1411亿元中,药品虚高价格降低约300亿元。短短两年时间,老百姓仅这两方面本不该的支出就高达近320亿元,试想,如果将这320亿元资金全部用于正常消费,将对消费的刺激作用有多大。二是政府对教育、医疗投入明显不足。世界银行发展报告的统计数字表明,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为4.8%,高收入国家平均为5.4%,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5.1%,低收入国家平均为3.9%,而我国目前只有3.28%,距我国教育发展纲要提出的4%的也有一定差距。医疗方面,根据
卫生部
公布的数据,我国的卫生总费用从1980年的143.2亿元急速上涨到2003年的6623.3亿元,但在这飞涨的卫生费用构成中,政府卫生支出从36.2%下降至17.2%,社会卫生支出从42.6%下降至27.3%,个人卫生支出却从21.2%剧增至55.5%。教育和医疗体制改革由于过于简单的市场化改革思路,使其本应承担的公共职能及公益性质被淡化,其结果严重影响了消费需求增长,导致老百姓消费减少和有钱不敢消费。同样,目前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导致许多低收入群体在重大灾害面前极其脆弱,特别是遇有重大疾病极易陷入赤贫的行列。教育、医疗及社保是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大问题,这方面的改革如果不能加快推进和制度不健全,不仅会影响短期消费需求,而且对整个“十一五”消费增长均会形成强有力的约束。教育、医疗和社保是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大问题,认真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我们认为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加快推进教育医疗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只有这样,才能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提高居民消费信心,最终刺激消费需求增长。

  控制或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努力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当前,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虽然有了明显好转,但结构性需求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社会成员之间消费增长极不均衡。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城镇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近年来,城镇居民收入每年以8%-9%的速度递增,而农村居民收入则保持在4%-5%的水平,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扩大到3.2倍;城镇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之间收入相差5.5倍,支出相差3倍。从发展趋势看,今后我国收入差距仍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因此,缩小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各群体之间消费均衡、协调增长,将是我国当前及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

  根据收入与消费关系存在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即:收入越低消费倾向越高,收入越高消费倾向则越低),今后控制或扭转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局面,进一步扩大消费,关键要大力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让这部分人收入持续稳定增加、并有一个良好的收入预期。首先要加快工资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职工工资长效增长机制。在近年来财政持续大幅增加的情况下,要加大财政工资支出,不断提高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确保中低收入阶层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在严格执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努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同时,各级地方政府要逐年提高最低工资保障标准。坚决打击侵害农民工利益的行为,确保农民工工资及时发放。其次,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政府对社保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防止低收入人群“因病返贫”。其三要加快垄断行业改革,规范垄断部门收入分配制度,采取有效措施缩小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3,9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