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经济学人--胡祖六 > 正文
 

胡祖六:要消除外资操控金融业的非理性恐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0日 02:05 每日经济新闻

  胡祖六 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

  历史一再表明,一个国家尤其是新生市场国家如果金融体系不稳定,就难以享受经济的持续繁荣和社会政治的稳定。今天我想谈谈外资对中国金融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影响,为了比较有理性讨论这个问题,这里对“金融安全”的定义是,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或者说金融危机爆发的概率或者风险。

  试想,如果我们的证券公司每天都在大量地挪用客户保证金、违法违规操作,如果我们的商业银行每日都在不断地制造不良贷款,把老百姓的存款化为乌有,这种金融体系不但会没有效率,不能够配置资源,更不会维持经济持续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从金融体系稳定性的角度,从防止系统性金融危机的角度,关注所谓金融安全的问题是完全有必要的。

  不过同时,也不能以金融安全为名,对中国银行业改革、市场化、商业化、国际化基本的趋向加以排斥和抵制。有一种意见以为,只要继续强化对银行的国有控股,抑制外资的侵入就可以解决中国银行体系的安全,这纯属自欺欺人。

  近年来大量关于金融危机的原因、机理和传播机制的学术研究发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国金融体系的效率和稳健性与其开放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一些经济上最封闭的国家里有着最落后的金融体系,其效率最低,

不良资产率最高,风险管理最薄弱,从而爆发系统性金融危机的概率也就最高。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外国金融机构的参与造成或加剧了一国金融系统的不稳定。事实恰好相反。世界上一些最发达和最富有效率的金融体系是一些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金融体系,如中国香港、新加坡、英国、瑞士和卢森堡等。而大部分发生过金融危机的国家,在危机前都曾采取了排斥和限制外资金融机构的金融法规和政策,外资参与度无论按持股比例还是市场份额来衡量都非常之低。但是危机后这些国家痛定思痛,为了加快金融重组步伐,恢复市场信心,才不得不下定决心更大程度地开放金融体系,例如波兰、捷克、墨西哥、阿根廷、韩国、日本和德国等。

  中国金融体系脆弱的根源可以追溯至国有产权、政府干预、信用文化和风险管理不善等国内机制上的原因,可以说与外部因素———包括外资银行的影响———关联不大。无论是国有银行的大量不良贷款,还是

证券业的普遍性财务告急,皆难以牵强附会地归结为外资的参与。

  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中国有自己的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即使全资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开业也必须无条件地遵从中国的法律和监管政策,何况国际战略投资者只是进行少数股权投资,外方未来对参股银行的实际影响和控制力非常之小。因此,担忧国际金融资本通过战略投资的方式来实现其操纵或控制中国金融体系的不良企图,实在是杞人忧天。

  但这种非理性的恐惧一旦影响到政策层面,则可能真正地损害中国的长远国家利益。如果狭隘的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思想占了上风,中国有可能失去一个千载良机,即有效利用国际战略投资来加快推进中国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重组改革,从而帮助中国金融体系变得更健康,更有效率和更有国际

竞争力。(本文由本报记者 冯桔 根据胡祖六在2005年中国国际金融论坛上演讲整理,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未经作者审阅。)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14,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