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矿难从限定权力边界开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8日 13:06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评论员 黄一琨 临近年末,煤矿行业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仍在不断发生,又有一大批矿工没有领上回家过年的工资就遗憾地离开了我们。而更触目惊心的事实是,今年一年全国一共发生了四起百人以上的矿难,这是前所未有的。
就在去年,全国一年因煤矿事故死亡人数达到6027人,占到了全世界矿难死亡者总数的80%。因此,2005年初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升格为“总局”,从副部级变为正部级,在石化系统工作多年,对于安全生产工作有丰富经验的李毅中临危受命。在这一年当中,李毅中领导下的安监总局,严厉查处官煤勾结,提高矿工死亡赔偿金,并计划对煤矿实行安全风险抵押制度,这一系列措施无疑将对煤矿的安全生产工作起到重大指导作用。 但是,要凭借李毅中和安监局一己之力,偿还多年来的安全欠账,挑战仍然十分严峻。因为在煤矿行业中,处于高度垄断地位的权力直接入市,各种利益链条极度扭曲,矿难则是这些矛盾的集中爆发。 在矿难中死去的矿工,绝大多数身份是农民。在农业边际收益不断降低的今天,农民即便冒死到井下作业,仍然可以获得比较效益,而在中国,劳动力的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如果不能缩小农民进入井下的比较效益,使农民在劳动力市场上有更多讨价还价的空间,就很难防止灾难继续发生。 我们认为,如果一个城乡平等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起来,农民可以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许多人就不会去从事那些高度危险的行业,而随着劳动供需关系的改变,这些行业的进入门槛必然提高,就会引发这些行业的技术进步。这样,我们不需要回到低水平均衡的陷阱,不需要对生产关系进行革命性的调整,就能在解放生产力的同时保障社会公正。这是一些发达国家所经历过的路径。 问题是,在一个正在转型的国家,建立一个能够惠及几亿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很难对现有的劳资关系作出调整。 但是,我们也绝不可能在等待和喟叹中坐待更多生命被矿难吞噬。只是,在面对矿难的时候,很多人习惯于谴责“心比炭黑”的矿主和不作为的地方官员。也有人认为,当务之急是继续坚持国有矿藏国有开发的道路,因为这些国有矿毕竟有着几十年安全生产的历史。但是安监专家们告诉我们,矿难并不只与“黑心小煤窑主”相关,众多国有矿山在安全生产方面也欠账严重——11月27日,国有黑龙江东风煤矿爆炸,在矿难现场,李毅中怒斥国有矿的负责人:“你们连民营小煤窑主都不如!” 实际上,作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无论什么身份的矿主,都要尽量压低生产成本。而各类经济人对于必须的安全投入成本多是能省则省的态度。而这正是行政权力配置矿业权资源的现状造成的。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对矿产资源的管理一直采取行政手段无偿授予矿产权,最近几年虽然开始试行矿业权的招标拍卖,但目前处于“双轨制”阶段,大量的矿业权发放仍通过行政审批方式完成。即使是招标拍卖,也处于走过场的状态。 这种资源无需全面付费的制度当然会造成煤矿的暴利,但是经济学家周其仁分析说,煤炭高价一定会刺激对“免费的”煤矿资源的竞争,其结果是竞争者争相“出价”获取煤矿资源。因此当近乎免费获得矿业权之后,所有者们必须支出一笔“隐形开支”主要用于收买矿产资源的分配权力。而存在经年、今年浮出水面的“官煤”现象只不过表明,这种权力收买已经找到了更为安全的交易方式,官员占有干股,一分钱不投,直接以权力入股,而“股”是一种永不可退的合约安排。 因此,治理矿难绝非一些安全生产措施就能一劳永逸的。权力高度介入市场,长期以来形成了链条精密的利益集团,在利益集团的操持下,“半吊子”的改革使得各方利益博弈处于零和状态。这是当下中国改革最为典型的一幕,这种被无边界的权力操持的伪改革、假改革,正在让弱势一方支付高昂的成本,而在煤矿业,这种成本则是成千上万条鲜活的生命。 我们赞同周其仁先生提出的治本之策,“追加掌控煤矿资源分配权力者以权谋私的成本”。当前看来,其中至少包括全面、普遍地推行一切矿产资源的公开竞拍体制,大幅度提升对以矿权谋私行为的打击力度。而更重要的是警惕这些制度安排蜕变为急就章——由于改革只限于垂直的政府自我完善,没有对权力边界的有效限定,官煤利益集团死而不僵,一段时间以后旧体制很可能以新面目复归。 今年以来关于改革的争论已经使人们意识到,调整利益格局的改革既然涉及到多方利益,那么就应该是“众人之事”。改革能否闯过大关,关键在于要建立利益的均衡机制和利益表达对话机制,扩大公民依法参与社会治理的空间。这也是根治矿难的前提条件。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