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纺织品出口关税取消 鼓励高新技术进口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7日 18:43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6关税新政——纺织品出口关税取消 鼓励高新技术进口

  见习记者 谢 丁

  本报记者 滕晓萌

  北京报道

  “从2006年1月1日起,中国将停止征收纺织品的出口关税。”12月13日,当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办公室公布这一消息后,纺织业界无声无息。

  据身兼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主任的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解释,这一决策是为了避免在中国纺织品出口欧美部分受限的情况下,形成对企业的双重限制。

  

纺织品关税一年五变

  这已经是中国政府一年来第四次对纺织品出口关税进行调整。

  中国对纺织品开征出口关税始于今年年初,随着2005年1月1日全球取消纺织品配额的利好消息刺激,自2004年起,中国不少纺织品企业就纷纷扩充生产能力,寻求出口渠道。当时中国政府为了调节纺织品出口节奏,避免发生贸易摩擦,在2004年底宣布自2005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对部分纺织品(包括外衣、裙子、裤子、非针织衬衫、针织衬衫、睡衣、内衣等七大类纺织品33个类别,共148项产品)采取从量税计征方式加征出口关税。一改此前中国政府对于纺织品出口的鼓励态度。

  对于准备在2005年大干一场的众多纺企,尤其是在利润较低的中小企业,这一调整当时引起不小的震动。

  然而,事实证明,对部分纺织品加征关税并没有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势头造成太大影响。4月28日,欧盟和美国分别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纺织品展开调查。5月18日,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就做出了对中国7种纺织品采取“特保”限制的决定。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随即宣布对纺织品出口关税进一步调整,其中包括较大幅度调高39项(74种)纺织品出口关税税率、对亚麻单纱开征出口关税等内容。当时中国政府仍然寄希望于通过展示诚意说服欧美政府,谁料欧美态度更加强硬,同时更引起国内纺企恐慌。

  由此引发了

商务部部长薄熙来5月30日公开声称“你给我们的企业加上半斤的压力,我就要给它撤掉八两的负担”。

  此后,中国政府态度转变,宣布对81种受限纺织品停止征收出口关税,其中除去5月20日已经决定停征的两种之外,其他78种皆是受限产品,包括还没有开始征收的亚麻单纱。

  7月21日,关税税则委员会继续做出决定:自2005年8月1日起,对仍在征收出口关税但在7月20日起受到欧盟进口数量限制的17种纺织品停止征收出口关税。经过此次调整后,仍继续征收出口关税的纺织品只剩下51种。

  由于中国和欧盟、美国最终先后达成的协议皆要求通过配额的方式对纺织品实施自主数量控制,因此,出口关税这一调节机制已无必要。

  据纺织品出口资深分析专家樊敏估计,纺织品出口税开征一年以来,全年给纺企所增加的成本在25亿元左右。而据海关统计,今年1~10月,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总额为950.8亿美元左右,已经达到海关年初预估全年出口总额,可见,尽管经历了出口关税和贸易保护主义双重打击,纺织品出口速度依然惊人。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赵玉敏认为,由于政府很难正确估计应该把出口关税定在什么样的水平,才能既遏制出口又不过分打击企业,针对性更强的配额反而可能是一种更好的管理办法。

  明年关税调控重在高新技术产品

  金人庆在就2006年我国关税调整的有关具体情况作解释时还强调,除了履行入世承诺和关税优惠协定、调整税则税目之外,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取向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以暂定税率形式,调整部分商品的进出口税率也是此次调整的原则之一。

  而通过关税调整来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重点也比去年略有不同。2006年的关税调整进一步强调了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的内容,对部分电子、

化工、信息技术产品原料、装备制造业关键零部件实行较低的进口暂定税率,取消了高纯铝的出口关税。

  中国政府自今年以来,在多次贸易摩擦冲击下,希望调整进出口结构的想法越来越迫切。在2006年关税调整宣布前几天,商务部宣布2006年国家将拿出7亿元用于支持名牌出口企业发展,其决心可见一斑。

  中国近年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自去年10月开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连续14个月实现月度贸易顺差。商务部办公厅将“我前10个月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超去年全年水平”列入2005年中国十大商务新闻的候选名单,可见对其看重,预计除了关税优惠之外,明年还将出台其他政策。

  2006年中国关税调整的内容还包括:根据入世承诺,进一步降低100多个税目的进口关税,预计关税总水平仍为9.9%。金人庆强调,“经过这次降税,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入世承诺的降税义务。”意指明年不会再有大规模的关税减让。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