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为何产生2400亿海外坏账 出口信用保险被漠视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5日 09:50 新京报

  据12月9日《北京青年报》报道,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前不久发布了一份《国家风险分析报告(200)》。报告显示,中国出口业务的坏账率高达5%,以2004年,中国出口额推算,中国每年因为出口产生的海外坏账应该在300亿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约2400亿元。此外,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支持的出口比重刚刚突破5%.也就是说,目前我国95%的出口均是在没有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和保障的情况下进行的。

  入世之初,人们把目光集中在了汽车、金融、电信等行业,政府的政策扶持也集中在上述产业。而对于进出口贸易,人们留意更多的是反倾销与反补贴等国际贸易争端问题,对于大量出口引发的出口坏账问题,却被遗忘甚至误导,出口信用保险被漠视就是最典型的例证。

  事实上,出口信用保险对于出口企业其实是双重利益。一是由于出口信用保险为出口企业提供了有效的风险防范和转移渠道,因此,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选择优质贸易伙伴,更加大胆地开拓市场;二是融资支持功能。企业通过出口信用保险所提供的信用保障,可以获得贸易融资便利,一定程度满足企业出口和对外投资的资金需求,这也是出口信用保险相对于直接出口信贷的重要优势。而出口信用保险之所以成为与出口信贷、出口信贷担保并列的三大官方出口支持手段之一,是因其商业化运作的特色为WTO所接受,是促进本国出口的一种较好方式。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之所以发展不理想,甚至可能导致2400亿元人民币的坏账损失,其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起步较晚,发达国家的出口信用保险始于纺织工业革命,而中国则是改革开放后才刚刚起步;二是当前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是我国惟一一家经营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机构,这很容易造成机制上的僵化和运作灵活性的缺失。

  显然,既需要出口,又缺乏商账调查和坏账控制的企业,绝大多数属于中小型外贸出口企业。这样的企业遍布城乡,分散而特征多样。对于此类企业,为其提供信用保险服务,显然仅仅依靠行政色彩的推动是无法奏效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在全国仅仅拥有12个分公司和7个管理部,甚至无法覆盖全部省级区域。

  因此我们看到,一面是单一而又数量缺乏的政策扶持机构,另一面是庞大的数十万计的需要扶持对象,两者的反差是造成2400亿元坏账损失的重要制度原因。

  对于企业而言,可能根本没有听说过,也不了解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而与企业脱节的政策性扶持机构,也就只能通过不多见的发布报告的形式来引发媒体的注意。但遗憾的是,一份这样的报告可能很块就将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而由于缺乏商业化机构提供的出口信用保障,企业依旧无法逃脱坏账的命运。

  如果说回顾入世四年来,中国的成功之处,最为突出的一点就在于对内与对外策略的合理运用,即对外,在WTO框架中维护发展中国家应得的权益,而对内,则抓紧时间在即将全面开放的领域,率先实现国内的市场化的开放竞争。后者,对于参与竞争的企业适用,对于实施推动的机构也同样适用。

  □马红漫(上海经济学博士生)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