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斯蒂芬-罗奇:中国在哪些方面做对了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0日 11:35 21世纪经济报道

  文/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 斯蒂芬·罗奇

  过去几年,人们对中国和印度进行了许多比较。中印两国发展模式哪个更好?我认为各具优势。对两个经济体了解越深,我越觉得两者都有认真调整的必要,两国也需要相互借鉴。中国在制造业上所取得的成就正是印度欠缺的,而印度较为发达的服务业和较强的消费能力也是中国的不足。中印两种发展模式只有互相交融才有未来, 这种潜在的结合趋势将
对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中印各有所长

  表面上看, 中印两个经济体构成了绝妙的互补,历史罕见。印度的经济发展主要是由服务业推动的,在过去的15年里, 印度服务业所占GDP比重已经从40%增长到了52%,大约占了GDP累积增长的53%。就更深层次而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战略是计划经济的必然结果,而印度服务业的发展则更具有偶然性。

  不同的发展道路基于不同的体系。中国政府有比较强大的调集资源的能力,可以把国内巨额储蓄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生产能力。目前,中国的储蓄率和固定投资率占GDP的50%,而印度的储蓄率则比较低,只占到本国GDP的28%,固定投资率也只占到GDP的23%。而且,中国还吸引了巨额的外资,并提高了技术水平,吸取了很多管理经验。2001年至2005年期间,中国吸引外资以每年530亿美元左右的速度在增长,是印度同期的10倍。

  鉴于缺乏储蓄和投资,基础设施较差,除了以服务业来带动经济发展以外,印度别无选择。所以,与中国有计划地发展制造业不同,印度发展服务业实属无奈之举,即前面我所提到的偶然性。不过,于印度有利的是,这种基于服务业的发展模式已经在诸多方面体现出优势,特别是在广泛应用IT的服务行业。印度具有高素质的人才,英语能力普遍较强,在IT领域水平较高的人也相对比较多。因此,像TCS、INFOSYS、WIPRO和GENPACT这样的企业,已经在系统集成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从绝对规模上来看,印度基于IT的服务业的规模还比较小,2003年只占当年GPD的5%。但在下五年,这个产业对于印度GDP的贡献将会翻翻,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非常有潜力的“新服务业”。

  中国和印度的人口,合起来占到世界的40%,而且年龄构成比其它国家年轻得多。以IMF的购买力平价计算,两国的GDP占世界的19%。两国还拥有世界25%的科学家和工程师。IT技术的普遍使用使得人们之间的交流更为便利,两国的劳动者可以实时地与世界各地保持联系,这让两国更有

竞争力。这些人虽然工资低廉,但却勤奋、认真、渴望成功。中国和印度是全球化中的两个重要的制度实验,它们最近取得的成就已经给发达国家提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如果印度和中国可以改善它们的发展模式,提高发展的可持续性,那么我们这些发达国家的未来在何方?

  当“萝卜”恋上“白菜”

  中国和印度正史无前例地在重塑世界经济。有着世界人口40%的这两个国家,初尝经济繁荣的甜头。毫不奇怪,这两个庞然大物胃口极佳,只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中国满足外需发展制造业,而印度发展服务业和促进国内消费。全球化理论告诉我们这正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中国和印度向世界各地提供质优价廉的物品和服务,与此同时两国的新生中产阶级购买发达国家的产品。岂不是皆大欢喜?

  尽管中印两国经济的发展都相当成功,但无论是中国,还是印度,都不满足于他们的发展成绩和发展模式。诸多问题使中国认识到,不能再继续以投资和出口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中国的投资率已经达到了54%,这已经创造了一个中国记录,同时也是世界记录。相比之下,日韩在经济高速增长期的投资率也不过稍高于40%。尽管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 但投资已趋于过度,投资过度会造成滥用资源、生产过剩、

房地产泡沫和
通货紧缩
不良后果。中国的出口额已经占到GDP的35%,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两倍。如果中国继续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很可能会造成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的抬头, 这已经在中美和中欧的贸易关系中有所体现。

  中国应该调整经济增长方式,从以投资和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向印度的消费拉动式增长模式转变。2004年,中国个人消费已经降到了只占GDP42%的记录,而且估计今年还有可能进一步降低。相比而言,印度的个人消费已经占到了GDP的64%。中国可以借鉴印度利用消费来带动发展的经验。

  但以投资和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转为国内消费拉动的发展模式为实不易。中国在这方面面临着两个挑战,一个就是寻找新资源来创造就业机会。我一直认为,中国相对落后的服务业,有创造就业机会的巨大潜力,虽然目前它只占GDP的32%。而印度的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比中国高20%,它的经验很值得中国借鉴。另一个挑战就是,中国需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失业保险等方面的一系列制度,来解决国企改革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这套体系的建设中国还处于起始状态。

  出于政治和经济的原因,印度也希望像中国一样去发展制造业。印度坚信发展制造业所是解决贫困问题和农村失业问题的关键。在过去的一年半时间,我3次访问印度。每次访问都有给我这样的印象,尤其是几个星期以前的最后一次访问——以发展IT来节省劳动力不再那么有市场,现在大家的关注点是印度的小规模产业,也就是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像汽车零件、鞋、玩具、家用日用消费品和办公用品。

  而且,印度领导人已经不象以前那样偏爱服务业。和IT相关的服务业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精英提供了就业机会,相对而言,印度劳动密集型的小规模产业则吸收了很多年轻的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这对于解决严峻的就业问题帮助莫大,已经成为印度更全面的经济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印度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基础设施薄弱和储蓄、外资缺乏等问题成为工业化的障碍,印度在这些方面要向中国学习。

  他们能如愿以偿吗?

  中国和印度都在自省其身,克服不足。中国欲诉诸于服务业,而印度则求助于制造业。问题是他们能否如愿以偿?

  印度现在两手空空,长期的基础设施薄弱,外国直接投资以及储蓄匮乏,我仍然怀疑印度的制造业战略。

  中国在服务业上不得要领,我敢说中国对理解服务文化的真谛仍然毫无头绪。几年以来,在我与中国的零售商打交道的过程中,结合考察零售市场的经验,发现了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就在前一晚,又有一件事在我身上发生。在我登上从上海飞往迪拜的飞机之前,我被告知预定的高级舱位被取消,原因是阿联酋航空公司的一位飞行员要突然登机,按照行规,要我把舒适得像一张床似的座位让给他。当时我又困又乏,非常渴望休息,所以我表示激烈抗议,但丝毫没起作用。在中国的工作人员的头脑中,行规比服务顾客更为重要。幸运的是,当我又气又累走到登机口时,得到消息:阿联酋飞行员很高兴地自愿将座位还给了我。两种强烈反差表现无遗:一个是领悟了服务文化真谛(像阿航的飞行员),一个毫不善解人意(如中国的航空工作人员)。在制造业上颇有建树的中国人,想要在服务业上有所作为,难度可想而知。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