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锋:龙象之争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0日 11:20 21世纪经济报道 | |||||||||
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如此看待中印关系:“东方文明古国,荤荤大者,独印度与中国耳。言其亲也,则如肺腑;察其势也,则如辅车。”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如是描绘:“世界的巨轮,周而复始,印度与中国彼此互相瞻望……带着欢欣友好的使命,正在创造着新的持久友谊”。历史车轮飞转,世事变迁,中印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新锐,加上中印有许多可较之处,又是邻国,所以中印发展问题再度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放眼一望,就会发现基于中国和印度庞大的人口和高速的经济增长,这两个国家将成为亚洲的巨人。不仅仅是它们的军力,或者说是“硬力量”资源在提升,而且有迹象显示其软力量也在加强。 中国和印度真正的前景在于未来。国家的软力量取决于其文化、国内政治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吸引力,以及外交政策的宗旨。 ——2005年11月17日,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美国前国防部助理部长约瑟夫·奈撰写的文章中谈到中国和印度两国的发展关系。 为什么中国的增长一直远远高于印度。中国不仅储蓄和投资比印度多得多,而且在利用全球经济所赐机会的程度上,也远远超过印度。中国人也更有技能,所实行的社会和经济转型更为深刻。 ——2005年8月14日,据台湾地区媒体报道,美国《商业周刊》在最近一期的封面故事讨论中国与印度经济的崛起。 全球化使得各色人种比邻而居,特别是数百万印度人和中国人同各大洲都有生意往来。当我们看到纽约世贸大楼熊熊燃烧,安然公司破产,新经济泡沫破裂时就认为全球化已经走到尽头,但其实它才刚刚开始。 ——2005年5 月26日,《纽约时报》著名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花了一年的时间,亲自到印度班加罗尔与中国上海等地考察,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和印度正在挑战美国。他的新书《地球是平的》(Theworldisflat)中如是评价中印关系。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中国的优势有三点:第一,大量的跨国公司都在中国扎下了根;第二,中国有着广阔的国内信息科技市场;第三,中国还拥有巨大的人才市场和人力资源。 ——2005年4月19日,Infosys软件公司主席穆尔蒂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评价中国。 中国人和印度人都意识到能从彼此身上获益良多。中印正在勤恳刻苦地研究彼此的经验,吸取对方可取的强处,两国将能相互激励、共同前进。但是,双方此刻必须避免陷入对立阵营,一边亲美、一边反美。 中国和印度即将震动世界。它们的人口加起来是全世界的40%,而且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中国是8%至10%,印度是6%至7%。中国是世界的工厂,印度开始时是外包电话服务中心,现在已转向涉及更复杂程序的商业运作,以及环球企业的临床研究中心。 ——2005年4月7日,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在“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开幕式上,作了题为“中国和印度即将震动世界”的演讲。 我们是朋友,是合作伙伴,当然,我们也是竞争对手。印度想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也想进入印度市场。但是市场很大,竞争是好事,有竞争才健康。 ——2005年4月1日,印度驻华大使苏理宁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如此评价中印关系。 首先,中国在制造业方面开展了极为出色的工作,这为大量并不是受过那么良好教育的人(not-so-well-educated)创造了就业机会;而另一方面,印度只是为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创造了机会,所以,中国的策略,在我看来,是比印度更好的一种策略。第二,中国在建设基础设施——好的道路、机场等等——方面做得非常好,这方面印度还需要做许多工作。第三,中国成功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而印度只能吸引到相比之下很小的一部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说中国对于印度是一个可以模仿的好榜样,印度有许多工作可做。 ——2005年2月23日,印度IT服务公司Infosys董事长兼精神领袖(Chief Mentor)麦锡(N.R.Narayana Murthy),在回答《全球财经观察》记者提问时表示。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