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第一财经日报:慈善事业并不仅仅是富人的专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5日 03:07 第一财经日报

  袁晓明

  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是美国的感恩节,几乎家家都吃火鸡庆祝这个传统节日。关于美国感恩节的来历,简而言之,其名字就是主要内涵,那就是“感恩”,恩惠不分大小,都值得感谢。事实上,对于美国人来讲,感恩不只是在感恩节这一天,而是持久的事情,因为感恩实在是美国慈善社会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我看来,美国社会有两个共存的体系:一是讲竞争的经济系统;二是有慈善的人情社会,这两者缺一不可。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同时也是最大的慈善社会。竞争创造出发达的经济和财富,但竞争的经济却有些没有人情,如果只生活在这样一个经济系统之中,人们会更多地感到冷酷。慈善能使社会充满人情和温暖,美国人平均慈善捐赠为年收入的5%,对时间非常斤斤计较的许多美国人却投入大量的时间做义工。慈善的项目更是比比皆是,比如圣诞节期间的“天使树”项目为人们提供做慈善的机会,为穷人的孩子准备美好的圣诞礼物。

  美国社会的人情和慈善很大程度上来自其

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中的感恩之心,许多美国人将感恩的心通过慈善行动来报答自己得到的恩惠,而感恩的对象也不需要是对自己施恩的对方,报答的尺度也不是以得到的恩惠来衡量,感恩的心和行为是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报答。此外,美国人的感恩和慈善行为主要是在民间进行。一般来讲,美国人大多对政府少有感恩之心,因为美国人认为政府是自己用税收雇用的服务机构,政府怎么做都难以让人满足,更不容易唤起感恩之心。

  不久前,新奥尔良飓风灾难后,美国联邦政府给每位灾民发放了2000美元的

银行卡。对于许多灾民来讲,这2000美元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但他们却没有怎样感谢美国联邦政府,反而仍然是牢骚一大堆。但是,对于个人、私人慈善机构的救助,灾民们却深表谢意。因此,感恩和慈善的传递最好不要经由政府来转手,放手由民间去做是更好的途径,民间的慈善事业更能让人增强感恩的心。

  美国作家狄里西·索扎曾就感恩捐赠举了个很有意思的例子:一个有钱人出于对社会感恩,捐助了不少钱,心里高兴,接受捐助的穷人也表示感恩,可如果政府从有钱人口袋里拿走(额外的税收)一些钱给了穷人,富人不觉得自己是在表达感恩和关爱,而穷人也难以心存感恩。这就是为什么许多美国人认为,美国政府应该多为大众创造平等的机会,如果有了平等的机会,穷人就会大量减少,而对于那些确实需要帮助的穷人,就可以由民间组织和个人去做。

  

中国经济正快速增长,竞争和效率是发展的动力,但只讲竞争和效率会导致中国社会的“冷酷”,与美国社会一样,在发展竞争经济的同时,中国也急需建设一个充满人情的慈善社会。感恩之心和慈善的行为是建设慈善社会的主要动力之一,事实上,感恩节并非是美国的传统,中国传统的价值观里早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但“涌泉相报”不应只是针对施恩的一方,而应是对整个社会,也就是构成社会的所有的人。

  更重要的是,感恩并非只与人的主观愿望有关,也与社会的公平和客观的生活环境有极大的关系,机会不平等、关系不和谐的社会不仅难以为人们创造一个感恩和慈善的平台,而且使大众有更多的抱怨,甚至使相互之间产生怨恨。因此,中国政府和立法机构除了继续为民众创造更公平的机会,构建和谐社会外,还应该为人们的感恩和慈善行为提供更多方便条件,比如帮助非营利机构的成立和运行等等。当然,当今的中国仍需要政府领头做慈善事业,但逐渐地,慈善事业应更多地由民间去做。

  毋庸置疑,先富起来的人以及享有更多权益的人,可以用主动感恩的心对社会有更大的慈善行为,起到带头作用,但是,这不等于不富裕的人就没有感恩之心,因为感恩是相互的,是全社会所有成员应该有的心态和行为。根据美国慈善资料的统计,美国最穷的州密西西比州在按收入比例捐款方面,名列前茅。做慈善事业不是富人的“专利”,建设一个充满人情、慈善和感恩的社会,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努力,而感恩的受益者当然是社会所有成员。(作者为埃森哲美国公司高级信息管理咨询顾问)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中国首选,价值之选!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
010—58685866(北京)
021—52132511(上海)
020—34254460(广州)
0755—82416077(深圳)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72,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